第九章 巴尔拉姆家贼心不死,络绎不绝的富商 (第2/2页)
“报社那边还说……他们明天还要加印一万份,送到拉贾斯坦邦的各个县城去……”阿伦叹了口气,表情无奈。
“混蛋!”克里希纳气不打一处来。
这时小儿子维克拉姆也垂头丧气道:“父亲,我去神庙召集信徒的时候,一提‘去巴塞尔镇抗议拉维’,他们就跟我急。有个老信徒说‘拉维少爷为了救我们都肯牺牲婚姻,我们怎么能去骂他’,还有人说要去巴塞尔镇给拉维磕头……根本没人愿意跟着我去。”
克里希纳一把抓过桌上的《拉贾斯坦时报》,头版上拉维的照片格外刺眼——青年站在粥棚前,背对着镜头,面向拥挤的难民,侧脸线条坚定,阳光洒在他的白色托蒂上,竟真有几分“神圣”的意味。标题《神圣的牺牲?巴塞尔镇祭司为救千名难民,甘愿打破种姓传统!》下方,还配了难民跪地感恩的照片。
“一群被洗脑的蠢货!”克里希纳咬牙切齿,指腹摩挲着报纸上拉维的脸,像是要将这张脸戳破,“人民党这群搅屎棍!”
他清楚,这报纸一旦传遍拉贾斯坦邦,拉维的声望会像滚雪球一样膨胀——低种姓会把他当成“救世主”,甚至连一些开明的刹帝利都会称赞他“大义”。到时候,别说阻止他联姻,就算巴尔拉姆家真的告到种姓协会,也只会落个“心胸狭隘”的骂名。
“不过父亲,我已经联合曼普尔、阿杰梅尔县的粮商,把粮食价格抬上去了,大米和糙米的价格都涨了三成。还都设置成了‘暂时缺货’,这样应该可以逼那些想捐粮的吠舍知难而退。”
阿伦说道。
“太迟了!”克里希纳叹了口气,“你以为那些吠舍富商缺这点钱?他们缺的是婆罗门亲家的身份!只要拉维点头,就算粮价涨十倍,他们也愿意买!”
“父亲,那怎么办?这样下去,夏尔马家说不定不仅能还清欠我们家的钱,还会……”小儿子维克拉姆问道。
维克拉姆的意思很简答,拥有如此声望的拉维,还拥有了丰厚的财力,以后怕是有赶超他们家的势头。
克里希纳面目阴沉,沉思良久后,他嘴角露出阴险的冷哼。
“放心,夏尔马家翻不起风浪。他们家的神庙,我要定了!”
说完,他又拿起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里,克里希纳跟对方沟通了良久,等电话挂断后,克里希纳脸上已经挂上了志得意满的笑容。
“潘迪特,你有个好儿子,但是,你们夏尔马家完了!”
望着屋外的黑夜,克里希纳眼中闪烁着阴狠的光芒。
……
另一边,巴塞尔镇。
毗湿奴神庙外的粥棚,持续了一天的施终于进入尾声。
此时,难民人数正式突破了一千人,并且陆陆续续还有许多揭不开锅的人闻讯赶来。
这两年拉贾斯坦邦大旱,再加上国家面临经济危机,许多家庭都失去了抗风险能力,稍微遇到点困难,就有可能吃不起饭。
拉维并没有去一一筛选究竟谁是真正的中东遣返难民,谁是附近镇子的乞丐。
反正最终这些粮食,都由“榜一大哥”买单,聚集的人越多,他获得的声望就越足,因此他也乐意见到难民人数增多。
不过,看着临近天晚,神庙外的人数不仅没有散去,反而有增多的迹象,拉维还是觉得有些不对劲。
“老爷,少爷,我打听过了,人越来越多是因为周围镇子的粮价全都涨了。”
巴布这时匆匆从神庙外走进来,朝着拉维和潘迪特躬身道。
“涨了多少?”
拉维问道。
“有的涨了三成,有的涨了五成!”巴布脸上的皱纹纠在一起,叹了口气道。
“这么多?”
拉维和潘迪特对视一眼,怪不得难民越来越多。
按照这个粮价走势,吃不起饭的穷人怕是会越来越多。
“怎么会突然涨这么多?”
拉维皱了皱眉。
这样下去,恐怕到明天晚上,他们就施不起粥了,这会影响他的计划。
“拉维,应该是巴尔拉姆家搞的鬼。他们家本身就经营粮食,而且和周围很多镇子的粮商都有关系。”
潘迪特这时开口道。
“巴尔拉姆家?”
拉维恍然。
看样子巴尔拉姆家应该是贼心不死,故意操纵粮价,想要阻止他们家施粥。
不过想通之后,拉维不禁笑道:
“父亲,看来巴尔拉姆家是无计可施了。”
潘迪特也露出些许笑容,点了点头:“我本以为,克里希纳会联合其他的婆罗门家族对我们试压,或者撺掇他镇子上的信徒们来闹事,谁知道都没有。”
“你联系报社是一步好棋。”潘迪特夸赞道。
拉维笑了笑,有拉贾斯坦时报帮忙宣传,在没有好处的情况下,周围这些婆罗门家族谁也不想当出头鸟来指责他。
至于撺掇信徒来闹事,那就更不可能了。
他以高种姓的身份,帮助低种姓。低种姓的信徒感激他还来不及,怎么可能来闹事。
就算有个别不开眼的,怕是刚开喷,就被神庙外那些难民们给联手打死了。
“父亲,这样看来,至少在这批中东遣返难民解决生存问题之前,应该不会有重量级人物亲自来针对我们了。”
拉维仔细思量后,分析道。
最近十年来,印度内部各种问题堆积在一起,原本占据绝对优势的国大党,逐渐失去了国会的多数席位,与其他政党开启了复杂的权力斗争。
再加上国际上海湾战争、美苏冷战等因素。
印度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中。
这种情况下,大佬们更乐意见到夏尔马家收拾拉贾斯坦邦的中东遣返难民,而不是揪着拉维娶了一个吠舍富商这种“小问题”不放。
至于像巴尔拉姆这样的地方性“中登”,在媒体和舆论面前,又不想当出头鸟被高压锅一样压抑的民情冲爆。
所以夏尔马家反而意外的安全了起来。
就算有人谴责,应该也是隔着十万八千里,在报纸上口嗨几句,对夏尔马家这种乡下小地主来说,根本无关痛痒。
潘迪特看了儿子一眼,满意的点点头。
他觉得拉维确实长大了。
之前让他感到焦头烂额的四万卢比债务问题,没想到拉维能够如此轻松的“借势”解决。
不仅如此,还能在诸多复杂的情况里,借力打力,获得更高的利益。
这种眼界和手段,已经超出了他这个父亲。
他很欣慰儿子的成长,也很期待,夏尔马家在拉维的手中,能否获得更大的成就。
就在拉维和潘迪特讨论着接下来的步骤的时候,门口仆人又前来禀报,说有邻镇的富商携厚礼前来拜访。
拉维和潘迪特看了眼外面几乎已经快要落下地平线的太阳,相视一笑摇了摇头。
这已经是第几个了?都记不清了。
自从难民和镇上的居民们将消息散播开来之后。
巴塞尔镇上的商人,还有邻镇的商人,以及周围大大小小的刹帝利、吠舍地主们,都跟闻着了腥味的猫一样,纷纷带着礼物前来拜访。
有的干脆直接把女儿都带过来了。
拉维不想现在就跟他们“讨价还价”,以免被他们和有心人当做是“坐地起价”,所以干脆一个也不见,全都吩咐仆人先安排他们在神庙的偏房里住下,等明天,更多的大商人赶到后,再统一集合起来“竞价”。
那样才能利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