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二章 (第1/2页)
时近中秋,博物院文创项目的节奏明显加快。项目负责人带来了新的任务:为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推出一款能体现博物院文化、又兼具实用性和礼品价值的限定产品。
“主题是‘团圆’。”负责人说,“我们考虑做一款可以收纳月饼的提盒。既要美观,又要能安全承重,还要有美好的寓意。”
苏琳很快拿出了初步构思。
“我们可以以‘明月’和‘祥云’为核心意象,结合柳编的‘龟背纹’,寓意团圆美满,福寿绵长。”
她在草图上勾勒出一个圆形的提盒盖,中心是变形的龟背纹象征满月,周围环绕流云。
创意很好,柳青和周明编制速度也很快。
第一个完整的“月满乾坤”提盒样品诞生了,它通体采用天然麻柳条,盒盖中央,变形的龟背纹如一轮满月,纹理清晰而吉祥;周围,浅金色的流云纹线条流畅柔和,仿佛在缓缓飘动。
由于采用了色泽不一的柳条,在光线下,盒盖自然呈现出温润的光影过渡,宛如月光倾泻。整个提盒结构坚固,手感极佳,细节处处彰显匠心。
当柳青将这件作品呈现在项目组面前时,所有人都被震撼。
没有华丽的色彩,没有夸张的造型,但那种蕴含在天然材料、传统技艺和巧妙设计中的静谧力量,直抵人心。
“完美!”李主任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既有宫廷的仪式感,又有东方的诗意,还有手工的温度!”
苏琳看着柳青,眼中充满了敬佩:“柳青,谢谢你。这次合作,让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设计。最好的设计,是让技艺自己说话。”
柳青想起爷爷常说的话:柳条有自己的性子。此刻她更深信,只要尊重它、理解它,就能与它一起,创造出超越想象的美丽。
中秋的月亮,注定会因为这小小的柳编提盒,而多一份别样的温情。
博物院中秋提盒的爆红,让清河柳编工坊完完全全站上了流量之巅。
银行账户里的数字以惊人的速度滚动,采访的预约电话从早响到晚,甚至有几家知名的投资机构,直接派人带着意向书堵到了工坊门口。
柳青全部拒绝。
秦浩也再次抛出橄榄枝,说他的投资计划依然有效,同样被柳青拒绝。
消息像长了翅膀,在小小的清河镇乃至县里的商业圈炸开了锅。
“柳青是不是疯了?那可是浩宇集团!多少人求着他们投资!”
“小姑娘还是太年轻,被眼前的成绩冲昏头了,不懂资本的力量。”
“我看她是怕失去控制权吧?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能有什么大出息?”
“听说钱宏达在酒桌上都快笑死了,说清河工坊自断臂膀,等他拿到下一轮融资,碾死他们就像碾死蚂蚁。”
流言蜚语,如同初冬的冷风,无孔不入地钻进工坊的窗户缝。
这下投资的事情成了大家关注的问题。
“青姐,我知道你担心什么。”周明找到柳青,语气急切:
“但有了他们的资金和渠道,我们一年内就能把门店开到北上广深!错过这个机会,我们可能要用五年、十年才能做到!”
张磊也拿出数据说话:“柳青,从财务模型看,仅靠我们自身的滚动发展,增速会很快遇到瓶颈。下一阶段的品牌建设、国际市场推广、研发投入,都需要巨额资金。拒绝所有资本,意味着我们可能……会错失窗口期。”
连刚刚关系缓和的父亲柳建国,也忍不住在饭桌上提了一嘴:“青丫头,资本不全是洪水猛兽。把握好度,借力打力,也不是不行……毕竟,大家都要吃饭,工坊规模大了,跟着你吃饭的人也多了。”
压力从四面八方涌来,汇聚成一股巨大的漩涡,试图将她裹挟其中。
柳青有好几个晚上失眠,看着窗外沉沉的夜色,反复拷问自己:拒绝一切,是不是真的太过理想化?是不是在阻挡工坊和乡亲们奔向更好的生活?
她走到院子里,看着月光下沉默的柳树,手指无意识地划过粗糙的树皮。
这些柳树,年年生长,不争朝夕,根系却在地下默默蔓延,越来越深,越来越广。它们不追求一时的繁花似锦,只遵循着自然的节律,坚韧而绵长。
那一刻,她忽然明白了。
第二天上午,工坊全体会议。
柳青说:“我昨晚想了一夜。想我们为什么要做清河柳编?是为了上市?为了成为亿万富翁吗?”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每一个人,“我承认,我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但是后来,我只是想不让爷爷的手艺失传,想让李阿婆的绝技能吃上饭,想让村里的妇女们多一份收入,想让我们喜欢的东西,能被更多人看见、喜欢。”
“资本想的是什么?是规模,是增速,是市场占有率,是快速的、成倍的回报。他们很好,但他们要的快,和我们柳编的根,是相悖的。”
“我们的根是什么?是爷爷手下分毫不差的火候,是李阿婆脑子里那些快要失传的纹样,是每一个学徒手上磨出的茧子,是金丝柳需要三年才能长成的耐心!”
她的声音略微提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
“一旦接受了那种快,我们就不得不妥协。妥协用料,妥协工艺,妥协时间,最终,妥协掉我们的魂!我们会变成一家高效的、赚钱的柳编产品公司,但我们不会再是清河柳编!
“所以,投资,我们不再考虑。不是他们不好,而是路不同。”
“我们要做的,是一家能让手艺人生存得更有尊严,能对我们的柳编文化负责的公司!”
她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几个字“共建人计划”。
“前几天,我看了奶奶留下的一句话。”
“器为人用,方为活器。艺依人存,方为活艺。”这句话点醒了我,清河柳编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与人的深度联结,无论是制造它的人,还是使用它的人。”
“我们可以探寻这条路线,吸纳真正喜欢我们、认同我们理念的用户,和我们一起成长。”
她正式提出了酝酿已久的共建人计划。在新品上市前产品共创,通过专属平台发布设计概念和样品,邀请核心用户投票、提建议。
对于高端产品或重大创新项目,采用预售和众筹模式。提前锁定需求,按需生产,零库存压力,同时筹集研发和生产资金。
建立真正的用户社群,不只是卖货,更分享柳编文化、技艺故事、保养知识,或者组织线下体验活动。让清河柳编成为一个有温度的文化社群品牌。
每年从利润中划出固定比例,注入“创新传承基金”,并定期向“共建人”公示基金用途,让他们直观看到自己的支持如何帮助了技艺传承。
这个方案,没有描绘上市蓝图,没有承诺百倍回报,它朴实,甚至有些笨拙,却像一阵清风吹散了之前的沉闷。
周明眼睛亮了:“好!这才是真正的用户导向!”
张磊的大脑已经开始构思社群运营和预售系统的搭建方案。
爷爷微微颔首:“东西做给懂的人用,心里踏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