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坚守与创新 (第1/2页)
离开会议室,重新走到阳光下,三人都沉默着。博物院的壮美依旧,但他们心中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负担。
张磊揉了揉眉心:“那个苏琳,不好搞啊。她根本看不起咱们的传统。”
周明闷声道:“她懂柳编吗?她只知道她的色系!”
“她有的她的道理,但我们有我们的根。”柳青轻声说,“既然他们要创新,那我们就用他们看得懂的方式,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
回到博物院旁边的酒店,窗外是车水马龙的现代都市夜景,与白日里博物院的静谧庄严恍如隔世。
套间的小会议桌上,摊开着会议笔记、样品和笔记本电脑,气氛却比在博物院会议室里还要凝重。
周明一口气灌下半瓶矿泉水,重重地将瓶子顿在桌上:“那个姓苏的,鼻孔都快翘到天上去了!什么解构,什么符号,她懂什么叫手艺吗?”
张磊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调出苏琳提到的那些国际知名设计案例,眉头紧锁:“明哥,消消气。她说的那一套,是目前设计界的主流观点,强调视觉冲击和普适性。从商业逻辑上看,不能算全错。”
“商业逻辑?那我们手艺人的逻辑就不算逻辑了?”
周明这个新时代前卫青年已经彻底融入手艺人角色了。
“明子,张磊不是那个意思。”
柳青拿起那个龟背纹书签,指尖轻轻拂过紧密的纹路。
“苏设计师有她的立场和视角,她站在国际化的舞台上看问题。而我们,是站在清河的土地上看问题。视角不同,看到的风景自然不一样。”
“那怎么办?就按她说的,把咱们的‘魂’给拆了?”
“当然不。”柳青摇摇头,目光投向张磊,“张磊,你之前说的数据验证,具体怎么做?”
张磊立刻来把电脑屏幕转向两人:“我们可以快速渲染出几个方案的效果图。一是完全遵循古法的原样复刻;二是苏琳提出的那种极端解构的现代方案;三是……”
他顿了顿,看向柳青:“我们需要一个中间方案。既保留龟背纹的核心神韵,又在形态或色彩上做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微创新。然后,我们可以把这些方案做成简单的问卷,通过我们的网店社群、非遗爱好者论坛等渠道进行小范围投票,用数据说话。”
“这是个办法。”柳青点点头,“但时间可能来不及,而且,李主任他们未必完全认可这种民意。咱们可不可以这样。”
她一边说,一边快速地在白板上勾勒起来,“我们不一定非要纠结于纹样本身是平面还是解构。苏琳想要的是视觉符号,我们给她一个更高级的符号,空间的符号。”
“这是……”张磊眼睛一亮,“把纹样从二维提升到三维了!之前怎么都没有想到!”
“这样好!”周明摩拳擦掌,“我这么聪明的脑袋瓜差点被那姓苏的带歪了。”
“还有,”柳青看向张磊,“数据验证也要做。我们要用创意+数据,两条腿走路,让他们无话可说!”
“OK”
房间里的气氛彻底扭转了。
之前的压抑被一种亢奋的创作激情所取代。
张磊噼里啪啦地敲击键盘,周明打开工具包处理柳条,柳青站在白板前,不断地完善细节。
第二天,柳青婉拒了苏琳希望他们先按图纸打样的建议,而是带着周明和张磊,直接扎进了博物院为他们提供的一间临时工作室。
他们选择了苏琳设计中一个看似最简单的高挑笔筒。
这个选择颇具深意:笔筒功能明确,造型简单,最能凸显工艺和材质本身的美感,也最容易进行对比。
“明子,”柳青对周明说,“我们严格按照最正统的龟背纹骨架来编,一针一线都不能错。只用天然原色柳条,不染任何颜色。唯一的改变是。”
柳青指着图纸:“将纹样比例纵向拉长,适应笔筒的高度;同时,经纬线之间的间距适当放大,营造一种通透、疏朗的感觉。”
周明点头:“我懂了!骨架不变,魂就还在。疏密一变,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从敦实稳重,变成了清秀挺拔!好主意!”
他选取最匀称、色泽最温润的原色柳条,手指翻飞间,龟背纹那严谨而优美的骨架迅速成型。因为间距放大,编织速度更快,但对手法的稳定性和精准度要求更高。
张磊调整了灯光,从不同角度拍摄编织过程和周明手中逐渐成型的笔筒局部。
“青姐,”张磊看着相机里的画面,兴奋地说,“你看这光影,比任何效果图都有说服力!”
柳青看着在周明手中渐渐拔高的笔筒,它确实还是那个龟背纹,但因为形态的改变和疏密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现代感和空间感,像一件极简主义的雕塑。
当这个素雅、挺拔、光影斑驳的龟背纹笔筒最终完成,静静立在工作室的桌上时,三人都知道,他们准备好迎接下一次的碰撞了。
这一次,他们手中握着的,不是妥协的方案,而是一份充满自信的、来自技艺本源的回答。
第二次项目会议,气氛与初次截然不同。
苏琳早早到了,面前摊开着精心修饰的设计图册,眉宇间带着一丝准备充分的自信,也有一丝对柳青他们“不听话”的不满。
李主任和赵老师随后而入,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柳青、周明和张磊最后进来。周明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一个用素布覆盖的物件,张磊则提着笔记本电脑和便携投影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