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釜底抽薪 (第1/2页)
处里的小字报和院里的流言,像夏日的蚊蝇,嗡嗡扰人,却难伤筋骨。陈锋依旧按自己的节奏行事,将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轮试点的总结和推广方案的细化上。他很清楚,真正的立身之本,是扎扎实实的业绩和无可指摘的工作能力。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这天刚上班,郑处长就把陈锋叫到办公室,脸色有些凝重,手里拿着一张信纸。
“小陈,你看看这个。”郑处长把信纸递过来,“匿名信,直接寄到局纪检组的。”
陈锋接过来一看,内容比处里流传的小字报更恶毒。不仅重复了那些“沽名钓誉”、“劳民伤财”的指控,还添油加醋地编造了他“利用试点项目收受施工方好处”、“生活作风有问题”等子虚乌有的罪名,言辞凿凿,仿佛亲眼所见。
陈锋看完,脸上没有任何波澜,把信纸轻轻放回桌上:“处长,纯属污蔑。试点项目的每一笔经费都有据可查,施工方是局属正规单位。生活作风更是无稽之谈。”
郑处长叹了口气:“我当然知道是胡说八道。局纪检的老王跟我通过气了,他们收到这种信一般会初步核实。主要是这信直接捅到上面,影响不好。你要有个心理准备。”
“清者自清。”陈锋语气平静,“我配合组织调查。正好,也可以请纪检的同志帮忙查查,是谁在背后造谣生事。”
郑处长欣赏地看着他:“嗯,有这个态度就好。你放心,处里是相信你的。不过……”他顿了顿,压低声音,“这信里的笔迹,虽然刻意伪装过,但处里老人多少能看出点眉目。小陈啊,你是不是最近得罪什么人了?”
陈锋心知肚明,除了吴副处长那边,不会有别人。但他没点破,只是说:“我按规矩办事,可能触动了一些人的习惯或者利益。如果因为这得罪人,我无话可说。”
从郑处长办公室出来,陈锋眼神冷了下来。匿名信直接捅到局纪检,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使绊子,而是想把他往死里整了。对方似乎觉得试点成功让他风头太盛,急于把他打压下去。
回到自己办公室,他沉吟片刻,拿起电话,要通了西黄村站站长办公室。他没提匿名信的事,只是询问试点设备近期运行情况和基层反馈,特别问了施工期间有没有什么异常或者工作人员反映过什么问题。站长对试点效果赞不绝口,对施工方(局属工程队)的评价也很正面,没听说的任何不当行为。
挂了电话,陈锋心里更有底了。对方能造谣的,也就是这些捕风捉影、难以证实也难以证伪的东西。真正的硬伤,他们找不到。
下午,局纪检组果然派了两位同志来找陈锋谈话,态度很客气,主要是例行核实匿名信反映的问题。陈锋坦然应对,将试点项目的立项、审批、经费使用、施工管理等环节的材料准备得一应俱全,清晰明了。对于生活作风问题,他只简单回了句“组织可以随时调查”,便不再多言。
两位纪检同志看了看材料,问了几个问题,心里基本有数了。这种针对业务骨干的匿名诬告,他们见得多了。临走时,一位年长些的同志还安慰了陈锋两句:“陈处长,不要有思想负担。干工作,尤其是改革创新的工作,难免会触动个别人。组织上会明辨是非的。”
送走纪检同志,陈锋知道,这一关算是过了。但这种被人背后捅刀子的感觉,让他意识到,不能总是被动接招。是时候给那些跳得太欢的人一点真正的教训了。目标,直指吴副处长。
要动一个副处长,光靠处里的小矛盾不够,必须有够分量的由头。陈锋开始有意无意地留意吴副处长分管领域的工作,特别是涉及较大资金往来的设备采购和更新项目。
机会很快来了。局里批复了一笔用于更换一批老旧机车配件的专项资金,由设备处负责采购。这批配件技术标准要求高,金额不小。按照程序,需要成立采购小组,进行供应商筛选和谈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