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节二: 看不见的根系 (第2/2页)
“分离的时候要轻,不能弄断菌丝。”拓教阿野用小铲子挖土,“土要保持湿润,不能晒干,菌丝离了水就会死。种到新田里时,要和作物的种子一起种,让菌丝和根须一起长,它们才能尽快连上网。”
阿野学着拓的样子,小心翼翼地挖了一点土,放进新的花盆里,然后播下一粒大豆种子。“这样种下去,大豆的根就能很快找到菌丝,对吧?”他问。
“对。”拓点点头,“就像孩子出生就有人帮忙,能长得更稳。”
然后,拓带他们来到另一块试验田,这里种着“三姐妹”——玉米、大豆、南瓜,种得很有规律:每两棵玉米之间种一株大豆,每四棵玉米之间种一棵南瓜。“这是旧时代印第安人的种法,现在加上共生菌丝网,效果更好。”
他指着玉米杆:“玉米长得高,给大豆搭架子,大豆不用自己长杆,能省力气固氮;大豆的根瘤给玉米送氮,玉米长得更壮;南瓜的叶子铺在地上,遮阴,土不容易干,杂草也长不起来——它们三个在一起,不用施肥,不用除草,也能长得好。”
远蹲下来,用检测仪测了测土的湿度:“南瓜叶子下面的土湿度25%,旁边没种南瓜的土湿度18%,确实保水。”他又测了大豆的根瘤数量:“每株大豆有12个根瘤,比单独种的多5个,固氮量肯定更高。”
溪的投影贴在南瓜的卷须上,数据流突然加快:“我检测到南瓜在释放一种信号,能抑制杂草的生长!通过菌丝网传给周围的土,杂草的种子就不容易发芽了。”
“这就是‘互助’。”拓站在田垄上,看着眼前的三姐妹作物,阳光照在叶片上,泛着绿光,“不是你争我抢,是你帮我,我帮你,一起活下去。”
最让学徒们兴奋的,是“调节生物信号”的环节。拓带着他们来到生命树附近的一块试验田,这里的作物长得比其他地方更整齐,叶片更舒展。“生命树会释放低频信号,0.1赫兹,和菌丝网的频率一样。”拓说,“这种信号能让作物长得更稳,遇到大风不容易倒,遇到干旱也能多坚持几天。”
守望者-09打开了信号检测仪,屏幕上出现一条平稳的波浪线,频率刚好是0.1赫兹。“我们可以用信号发射器,把生命树的信号放大,覆盖整个试验田。”拓指着田边的一个小型发射器,银色的,像个小音箱,“每天早上开半小时,作物就能‘听’到信号,长得更健康。”
阿野试着把发射器打开,几秒钟后,他发现旁边的玉米苗轻轻晃动了一下,叶片慢慢舒展开来,像伸了个懒腰。“真的有反应!”他惊讶地说,伸手摸了摸叶片,比刚才更软一点,却更有韧性。
溪的投影靠近发射器,数据流里出现了“信号与菌丝网共振”的提示:“信号和菌丝网连在一起,能传得更远,整个田里的作物都能收到,比单独给每棵作物发信号更省力。”
远测了一下叶片的生长速度,五分钟后,数据出来了:“生长速度比刚才快了0.02mm/h,虽然慢,但长期下来,产量会更高。”
傍晚的时候,学徒们都留在试验田里,没人想走。阿野在记录玉米苗的叶片舒展程度,本子上画满了小图;溪的投影躺在土表,和菌丝网的信号同步波动,像在和它们“聊天”;远在整理今天的数据,把“共生菌丝网”“三姐妹种植”“生物信号调节”都加进了自己的种植模型里;守望者-09则生成了一份《地下共生网络维护手册》,里面详细记录了菌丝的培养方法、信号调节的时间、作物搭配的比例,还附上了今天的投影截图。
拓坐在田垄上,手里拿着一颗大豆种子,轻轻放在土表。种子慢慢滚到一根玉米苗的根部,停在南瓜叶子旁边。他看着学徒们忙碌的身影,又看了看远处的生命树——它的晶体叶片在夕阳下泛着金光,地下的根系肯定也在和试验田的菌丝网连在一起,像一张巨大的网,把整个乐土都抱在怀里。
“你们觉得,我们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不用化肥,不用农药,非要建这个网?”拓突然开口,声音在傍晚的风里显得很轻。
阿野抬起头,想了想说:“因为化肥会把菌丝杀死,明年就种不出好庄稼了。”
溪的投影晃了晃:“因为这个网更灵活,能自己调整,不用人一直盯着。”
远推了推虚拟的眼镜:“因为数据显示,这样种出来的粮食,营养更丰富,吃起来更健康。”
守望者-09的绿灯闪了闪:“从长期来看,共生网络能提高土壤的肥力,减少资源消耗,符合文明存续的最优解。”
拓笑了,点点头:“你们说得都对,但最根本的,是我们要和土做朋友,和作物做朋友。”他拿起手里的大豆种子,放进土里,用手指轻轻埋好,“土不是我们的‘工具’,不是用来种粮食的‘容器’;作物也不是我们的‘财产’,不是用来填饱肚子的‘东西’。它们和我们一样,是活的,有自己的根,有自己的网,有自己的朋友。”
他站起来,拍了拍手上的土:“我们建的不是试验田,是一个‘家’——玉米的家,大豆的家,菌丝的家,也是我们的家。只有家里的每个人都互相帮忙,这个家才能一直活下去,才能长出真正的乐土。”
夕阳慢慢沉下去,试验田的土表开始泛起淡淡的蓝光——那是菌丝网在傍晚释放的信号,像在和生命树打招呼。玉米苗的叶片轻轻合拢,大豆的藤蔓缠得更紧,南瓜的卷须也慢慢收了起来,像是准备休息。
学徒们都安静下来,看着眼前的景象。阿野把小本子抱在怀里,觉得今天学到的不是种植技术,是怎么和土地做朋友;溪的投影变得更柔和,数据流里多了“共生”“互助”“家”这些之前没有的关键词;远的种植模型里,第一次加入了“情感参数”——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作物的“状态”;守望者-09的《维护手册》最后,加了一句话:“共生网络的核心,是连接与尊重。”
拓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他的学徒们,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投在试验田的土上,和玉米的影子、大豆的影子、菌丝的影子连在一起,像一张看不见的网,把所有人都连在了一起。
风从生命树的方向吹过来,带着菌丝的清香,带着作物的气息,带着那个看不见的、却真实存在的“家”的味道。拓知道,今天的课,学徒们不仅看到了土里的根,更在心里种下了“连接”的根——这根会慢慢长大,像菌丝一样,把他们和土地、和彼此、和整个乐土都连在一起,长成一片永远不会倒下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