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8章 发布会撞车,带货主播之争 (第1/2页)
时间兜兜转转,终于来到象征收获的九月。
9月初,小米官方突然发了条微博:“爱国,请理性选择;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紧接着,人们发现全国各地的小米之家门口都站着工作人员。
每当有人做出鞠躬、敬礼这类莫名举动,他们便会主动上前,不是阻拦,而是态度诚恳地交谈:
“感谢您对小米的支持,爱国可以换种形式。我们更希望用产品说话,若您真心支持,欢迎进店体验技术。”
可这些“热血人士”往往神情慌张,显然没料到会遭遇这种场面。
不是拔腿就跑,就是抬手遮遮掩掩,活像见不得光的老鼠。
这些影像被传到网上,无数网友看出了不对劲。
就在这时。
全国各地,另外一家手机专卖店的门口也出现之前类似小米之家的热血场景,而且规模更大,情绪更饱满和充沛.
随着这些信息在网上传播,舆论风向瞬间发生了变化。
大众情绪被一分为二,看着两边的新闻,有人已经懵了:到底该“爱”哪边?
路人粉则毫不客气地开嘲:
“这上面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傻子。”
“还是科技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了,有些人的智商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
“都是一帮神经病,估计在家里对各自长辈这么尊敬过”
“感觉不够虔诚啊,古代那都是三跪九叩,五体投地,做错了,重来!”
“不行,下次遇到这事,我得好好拍照纪念下”
“这不是明显的作秀,前面人负责做,后面人负责拍,再发网上恶心人”
一时间,原本打向小米的板子,变成两家企业各挨一半。
这还没算完。
媒体接连曝光:这家友商下个月的手机发布会定在德国慕尼黑,再扒出其历史的手机代言人和宣传片——不是老外就是精英人士生活场景。
36氪再次发表尖锐评论《国货之光:一场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
「.值得警惕的是某些企业对爱国情怀的精准收割,评论区充斥着“你不爱国”的谩骂;线下门店甚至出现消费者对着手机敬礼的荒诞场景。
这种道德绑架让理性讨论成为禁忌,质疑产品就是“崇洋媚外”,指出缺陷就是“给外国品牌递刀”。
而其中我们看到某家手机厂商正在完成一场精妙的商业闭环:用海外发布会营造高端感,靠洋模特宣传片拉升格调,最后用“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堵住所有质疑的声音。
这种“低质高价”的套路被包装成“技术突破”,营销资金大于研发投入,大量资金流向海外广告——纽约时代广场的巨幅海报、各种国内外明星代言、《华尔街日报》的整版报道,构建出“国际大牌”的幻象,再将溢价成本转嫁给国内消费者。
那些为溢价买单的消费者,与其说是在支持技术创新,不如说是为一场精心设计的爱国营销付费。
当一家企业把精力放在话术包装而非技术攻坚,把预算投入公关而非研发,所谓的“国货之光”,不过是收割情怀的镰刀。
在这场生意里,没有赢家,只有被消费的爱国心和被蒙蔽的消费者.」
随后,彼岸系微博上两个话题冲上热榜:#真正的爱国是科技创新#、#拒绝道德绑架式营销#。
雷军个人发了条微博:“好的产品自己会说话,#小米七周年发布会#见!”
德国,慕尼黑。
正在筹备发布会的余大嘴突然接到老板电话,接通后,劈头盖脸就是一顿骂:
“.不看看现在是什么时候?你这点小伎俩能瞒得过谁?
还绑定上情怀了,不知道前面的事情是什么性质?
小米现在势头正盛,你在下面瞎搞,知不知道我顶着多大压力?””
“.是是是,董事长,我错了!我反思!我总结!今晚我会把反思报告发给您”
“这就完了?”
“呃”
“发布会改国内,小米放在同一天!新机的代言人先撤了、宣传片重新拍,最近先找国内的。”
“同一天,这.”
“怎么,你对咱们的产品没有信心?”
“还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可能来不及.”
“这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记得写复盘总结,晚上我要看!”
“.是!”
挂了电话,大嘴擦了擦额头的汗,立刻行动。
紧急会议开了两小时,相关部门迅速启动。
当会议室内就剩大嘴一个,他才开始写‘检讨’。
他承认低估了之前事件上面的反应,没想到比他想象中的还要严重。
“一些友商真是玻璃心,稍微夸一下都不行。”他咬着笔杆,“既然软的不好使,那就来硬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