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微贷VS花呗:诉讼与反诉讼 (第1/2页)
“市场部!”
“到!”
“‘微贷’的新广告全方位、无死角、不计代价进行投放!”
“是!”
“宣发部!”
“到!”
“新广告上线后,配合陈彤总那边的舆论,联动之前联系的媒体助推声势。”
“是!”
“事业合作部!”
“到!”
“最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通知其他几家,按之前约定的方案行动——只要跟着合理合规、合法合情的大势走,花呗的蛋糕,大家一起分!”
“是!”
会议结束,张小龙收拾好文件,转身奔赴下一个战场——关于企业微信私有化部署的议题会。
世人皆言,彼岸集团除了陈默,其他高管的名气远不如其他大厂的明星高管。
可他们怎会知晓,彼岸内部始终强调“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工作哲学。
能在陈默身边共事五年,这份经历的含金量,除了这些核心高管,外人根本无从体会。
随着张小龙一道道指令落地,彼岸集团微信事业群相关部门即刻行动,一场新的网络金融风暴悄然掀起。
广告1:
深夜的产房外,年轻父亲焦灼地踱步。
妻子早产被急救车送医,医院刚刚通知需缴纳住院押金和手术费。
看着缴费单上的金额,他面露难色,却果断打开“微贷”完成支付。
字幕:
“应急周转,别让一笔急钱留下终生遗憾!”
“微贷可用于突发开支,但请量力而行,按时还款。”
广告2:
大城市的出租屋内,女儿接到老家电话,母亲生病急需购买特定药品,可她的工资要到月底才发。
“妈,药马上到,别担心钱。”她快速下单购药,用微贷完成支付。
画面切换,母亲收到药后露出安心的笑容。
字幕:
“有些事,等不了”
“应急周转可用微贷,但长期医疗支出建议提前规划。”
广告3:
大学毕业生在招聘会上屡屡碰壁,他清楚父母为供他上学耗尽积蓄。
他咬咬牙用“微贷”报了三个月的技能培训班。
镜头一转,他自信地参加面试,最终成功入职大厂。
拿到第一份工资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主动偿还微贷。
字幕:
“暂时的投入,为了长远的未来”
“理性使用分期,避免过度消费。”
广告4:
京郊的熟食店因暴雨歇业,老板对着空荡荡的店铺发愁。
他用微贷进了新货,重新开张那天,老顾客们惊喜回归,生意渐渐回暖。
深夜关店后,他对着账本盘算,计划逐步减少负债。
字幕:
“难关时周转,好转时规划!”
“小本经营可短期周转,但长期发展还需稳扎稳打。”
这些广告内容虽然不同,但画面消失后,片尾都会浮现出一行醒目的字母。
“微贷:救急不救穷!”
这一系列微贷广告,巧合般也是四条。
每条广告结尾都强调“按时还款”“量力而行”,通过真实场景引发情感共鸣,既凸显“微贷”在紧急需求中的工具性价值,又传递理性消费观念,杜绝过度负债的诱导。
新广告重磅投放后,凭借与花呗截然相反的立意,借助舆论东风以燎原之势席卷全网。
同一时间,彼岸在微博、知乎、“微贷”贴吧发起《微贷救急故事》活动,鼓励用户分享真实案例,进一步强化品牌的责任感。
众多金融和科技媒体也同步发力:
《如何区分“救急”和“救穷”》
《花呗一时爽,还款火葬场?——当代年轻人的消费困局》
《“精致穷”是自由还是陷阱?揭开“轻奢消费”背后的债务危机》
《先享受后付款,真的划算吗?算清“分期”背后的真实成本》
《“信用贷”用得好是工具,用不好是枷锁——如何科学管理负债?》
这些报道既提升了公众对信贷风险的认知,又通过真实温情的应急场景,将微贷定位为“短期周转工具”而非“长期消费依赖”,既维护了品牌实用性,又契合监管倡导的理性信贷理念。
更关键的是,京东白条、百度钱包、腾讯财付通等平台也纷纷行动,宣传理念与微信“微贷”趋同,形成围剿花呗之势。
要知道,此前花呗在华夏小微信贷市场可是占据半壁江山。
而这段时间阿里不是没有应对,但短短几天时间风云突变,陷入了舆论的绝对劣势,即便花呗及时调整宣传口径,但在用户心里留下的负面印象,也难以扭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