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3章 小龙终出招,花呗亏百亿 (第1/2页)
这些广告不仅沿用了此前花呗广告的演员阵容和台词风格,虽刻意隐去“花呗“品牌名,却通过画面叙事形成戏剧性反转。
尤为巧妙的是,新广告就张贴在原花呗广告的相邻位置,二者相映成趣,构成完整的叙事闭环。
这种对比营销策略成功强化了受众对支付宝“花呗“和微信“微贷“的品牌认知。
随后,网上各平台关于花呗的风评开始出现分歧,网友们分成两派激情互喷.
《36氪》作为科技媒体先锋发表题为《别让“某呗“蒙蔽了你的双眼》的深度评论: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如果有!
那也是你的错觉。
‘某呗’就是这样的馅饼:它们故意不提“小额贷款”这件事,把“负债”和“贷款”变成一句轻描淡写的“花呗”,让你感觉你自己特别有钱,没有什么你买不起的东西。
之前你不敢买的东西,现在一瞬间,你都敢了-——好看的衣服、时尚的包包、新出的数码设备
然后呢?只要你有一次超额消费,那么恭喜你,就会陷入'还款-借贷'的死循环:
生活费或者工资一到,立马就要还这些小额贷款;
还了小额贷款之后,你剩下的钱根本不够维持你日常的开销,怎么办?
你不得不再次消费小额贷款的额度.
可能有人会说,想打破这个循环很简单啊,多赚钱呗。
图样图森破!
收入升级之后,消费能力依旧会随之升级,之前消费阿迪耐克的你,会想穿纪梵希、香奈儿的潮牌服饰,再度进入新的循环
名为欲望的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就再也关不上了。
科技在进步,但也要警惕其中蕴含的陷阱。
移动支付让我们放弃了使用纸币,当我们通过支付宝刷出去几百元的时候,我们失去了从钱包中一张张掏钱的感觉,消解了现金的痛感,将消费行为简化为数字游戏;
花呗等小额贷款的出现,让我们对自己的消费力产生了错误的认识,自以为是的以为我们能买得起远超过我们收入水平的商品,制造出超越实际支付能力的购买幻觉;
靠着贪欲盈利的机构,把“超前消费”包装上了亲情,友情,爱情,甚至是“取悦自己”、“活在当下”,把“美好生活”和“超前消费”进行绑定对消费者进行洗脑。
它们现在正在居心不良的煽动我们,让我们的贪欲被这样不经意且偷换概念的方式逐渐暴露出来,进而反噬我们自身。
那么,年轻一代如何合理建立自己的信用体系和消费观念?
这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思考的问题!」
文章引发舆论海啸,引起网友热议,
“这个一眼看去充满温情的广告,其实利用亲情诱导提前消费,价值观极度扭曲,真的很过分。”
“这则广告背后的意思是:提前消费才能买来温情和体面,这样的家人才是合格的家人。”
“讲真的,广告有必要做成这个样子么?
如果真的是一个缺钱的父亲看到会怎么样?
借,会面临本该避免的生活中的经济漏洞。
不借,被广告对比(暗示)得好像不是个合格的父亲一样,背上了莫名其妙的道德压力”
“怕的不是这个父亲看了要借,而是女儿也看到这个广告,发现父亲没借.”
“窘境的的家庭可不能看这个广告,否则父亲看了广告会愧疚,女儿看了广告会心酸,老婆看了广告,会觉得老公没本事窝囊,两口子吵架闹离婚”
“资本家们只惦记大家口袋里的钱,至于以后大家以后怎么过怎么活,谁在乎?”
“这是当代资本构筑的消费陷阱,给大家营造一种伪平等感,让人们误以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消除阶级鸿沟,殊不知这种假象就像皇帝的新衣,最终的差距只会越来越大”
“哎呀,这么点事还看不明白么?阿里是外企,一切都怪美方就完了!”
“个人能力有限,我能做到的只有拒绝使用花呗!”
蚂蚁金服杭州总部。
彭蕾盯着电脑屏幕中网上疯传的这篇文章《别让“某呗”蒙蔽了你的双眼》和评论区那些不懂事的网友,握着鼠标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这篇文章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将花呗精心包装的“温情营销”层层剥开,直指其“诱导负债”的本质。
更让她恼火的是,评论区一面倒的声讨,那些曾经被他们广告感动的用户,如今正调转枪口瞄准花呗。
看来,比资本更无情的,是广大用户说变就变的态度!
舆论发酵后,网上还冒出了各种“关闭花呗”的流程指南,图文并茂地教用户如何一步步注销服务。
这引起了她的警惕,看来这不是一个用户自发的行为,背后肯定有一只大手在推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