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章 找境外的大明势力告状 (第2/2页)
这也是工坊的日常话题,大家一般也就是抱怨一下。不过这次,意大利工匠却似乎有别的想法。
工匠笑话他说,想要还债,本来就是个错误的思路,因为这个规则就是人家订的,而规则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你还不起。
作为专门生产铠甲的高级工匠,这个意大利人比较有文化,受过良好的教育。他说,很久以前,罗马帝国就是从他们意大利那边崛起的。但帝国扩张的背后,是众多意大利人在拼死工作。
当时,罗马的劳动力中,有不少是奴隶。然而比较黑色幽默的是,军队抓来的外族奴隶,其实只是少数。
按照当时的法律,无法还清债务的人,会沦为债主的奴隶,为他无偿做工,或者被卖掉。对于贵族来说,抓外族奴隶危险又费劲,相反,本族人数量更多,还更好使唤,确实是更好的奴役对象。因此,他们经常想方设法,让平民欠债,成为债务奴。以至于罗马的奴隶中,最大比例的部分,反而是罗马人自己。
所以,这种事情,都是以往早就发生过的。现在发生过的一切,几乎都能在《罗马史》里找到相似的案例。只不过随着推移,上头的老爷们越来越会掩饰,经常给这种方式,换个名字罢了。
众人深有同感,对此十分信服。不过他们也告诉意大利人,虽然不懂历史,但这些事情,大家也多少能猜到一点。
这么多年来,早就有很多人觉得不对劲了。他们觉得,所谓通过劳动还清债务、积累财产、成为体面的富人,可能只是老爷编的故事,骗大家干活的。但问题是,就算知道,也没有什么办法。到最后,忍不住爆发了这么多回,也没见有多大改观。
意大利人说,解决的方法,历史上其实也有。
罗马的债务奴,后来被部分废除了。新的法律规定,在意大利本土,不准因为债务把人当做奴隶。而这个变化,也是罗马平民自己争取来的。
按古罗马史学家李维的记载,事情的导火索,是有其他城邦向罗马开战。元老院立刻召集公民,让他们去迎敌。
公民们在广场上集合的时候,一名衣衫褴褛、满身伤疤的老人,也来到这里,开始向众人哭诉,说他是位老兵,曾经担任百夫长,还有不少战功。但在之前的战争中,他的房产和田地遭到敌人的洗劫,财产也都毁于战火了。为了生存,他只能四处借债,但失去了产业之后,他也无力偿还这些债务了。而元老院不但没有给他提供帮助,补偿他为国家服役而遭受的损失,还纵容债主欺压他,把他和家人当做奴隶。
听到元老们如此虐待老兵,在场平民十分愤怒,于是当即向元老院示威。元老们被迫做出让步,答应改善平民的待遇,还被迫同意让债务奴和公民一样,有从军的权力。只要能打赢,就能恢复以前的身份。
然而,战斗结束之后,元老院却背弃了承诺,不肯兑现。平民虽然生气,但也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但是,这时候,意大利中部十分混乱,各种敌人往来不绝。没多久,附近的伏尔西人也来攻打罗马。元老院赶紧又派军队迎战,但军队里的士兵,都是由平民组成的,他们出城之后,就全副武装地登上一个山头,然后就再也不动了。
元老们向他们下令,但平民宣称,元老院背信弃义,所以他们也不打算继续合作了。他们要占领这一代的几个山头,建立新的罗马城。至于原来的城市,就留给元老们,让他们自己去守卫吧。
眼见敌人都快打过来了,元老院这下傻了眼,只能同意下来,事后也不敢明着反悔了。就这样,平民才取得了一些成果。
意大利人告诉工匠们,他还看过不少文学作品。实际上,很多文人,反而都在称赞古罗马的元老们,认为他们具备智慧、教养,以及优秀的政治和文学水平,是一群坚定贯彻民主精神,维护国家利益的体面人物。然而,从这个故事看,哪怕这些比较优秀的领导者,实际上也就是这个样子了。
现在的老爷,在各种层面,都还远不如罗马元老们呢。指望他们能发善心,把大家当人看,那是完全不可能的。唯有和罗马人一样,给他们施压,让他们无法躲避,才可以迫使他们让步。
大家都很喜欢他讲的古罗马故事,表示大概听懂了。但他们表示,这个故事的前提,是罗马平民本身就是士兵,而且还挺能打的。而且当时,还有外敌不断出现,让元老们压力很大,只能让步。
但现在,他们这些人并不是士兵,大部分人都没有多少战斗经验;而且这里也算是帝国腹地,没有那么多外敌打过来。所以,故事虽然精彩,但大家却不知道怎么参考。
不过意大利人却说,这些都好解决——就算没有境外势力,大家也可以随便找一个过来当旗号,吓唬一下老爷。在意大利,这也是常用的手段了。
之前,他受雇在美因茨工作,指导当地工匠改良工艺,生产更好的铁甲。在那里,他听说,有一支叫“大明”的势力,组织起了一个地下王国,现在已经在莱茵河流域,吸引了不少人加入。
这两个条件,对大明来说,恰好都是他们擅长的事情。因此,不如招呼这个大明过来,给老爷上点压力,帮大家实现目标。
当然,这种事情,参与的人肯定是越多越好的。如果担心势单力薄,不如也学洛林那边的经验,把尽可能多的人拉进来,包括城镇周围定居的农民,和山谷里活动的山民——总之,被领主得罪过的人,都可以合作。
虽然不同群体之间,矛盾同样挺大,但就像山民可以为了打劫商队,而彼此合作一样,只要好处够大,这些宿怨也可以缓一缓。如果能迫使领主让步,那么所有人都能得到很大好处,比一两个商队可要有价值多了。所以,还是可以谈谈的。
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偷偷开始呼朋引伴。在其他人的掩护下,一些来城里做工的山民,也偷偷跑了回去,去找老家的人联系。
可能是因为之前的无效努力太多,大家在失望的同时,看到全新方案,也忍不住想要试试。于是很快,就有更多人参与了进来,准备去找这个境外的大领主告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