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六章 正月十五闹元宵 (第2/2页)
萨娜守着另一口锅,煮着圆溜溜的汤圆,白白胖胖的汤圆在滚水里沉沉浮浮,像一群嬉戏的胖娃娃。
田玉兰坐在炕沿边稍高的板凳上当“艺术总监”,一把小剪刀在红纸上灵巧游走。
申时刚过,日头懒洋洋地往西山滑。
李宝财清清嗓子,中气十足地吆喝一声:“端灯喽——走百病,迎元宵!”
从院子到门口,隔几步用雪壳子围出一个挡风的围挡,苞米骨子蘸上煤油,李卫东拿出火镰,“嚓”地一声脆响,火星点燃了苞米骨子。
事实上也就是现在的条件有限,如果条件再好一点,就可以做萝卜灯,冰灯…
但是这年头,吃饱饭才哪么两天,谁舍得用萝卜做灯啊?
唯有李山霞和张宝宝这两个小妮子,手中提了一盏晶莹剔透的小冰灯。
一堆堆苞米骨子点燃,十几朵温暖的小火苗在渐浓的暮色和雪光映衬下亮了起来,连成一条摇曳生姿的光龙。
一家人也不闲着,在老爷子的带领下,人手一个小碗,里面放了点煤油,用破niaO花(棉花)捻的灯芯。
全家大人孩子,人人手里小心翼翼地捧着自己那盏小小的、温暖的“福灯”,绕着院子里巨大的苞米楼子慢慢地走三圈。
脚下是“嘎吱嘎吱”的雪声。走到猪圈旁,田玉兰特意蹲下身,把萝卜灯凑近栅栏,暖黄的光映着里面哼哼唧唧的猪崽,她低声念叨:“照照圈,猪崽壮,秋后膘肥粮满仓!”
王淑芬端着灯,念念有词地走过马厩:“驴马健,好耕田,一年四季保平安!”
萨娜和琪琪格端着灯,走到驯鹿圈旁,萨娜用鄂温克语低低哼唱起一支古老的祈福调子,琪琪格也跟着用蒙语轻声应和,悠远空灵的旋律交织在一起,像林间不冻的清泉,在暮色中流淌。
屋檐下挤在一起的家雀被惊起,扑棱棱飞向暗蓝的天空。
打谷场早被松明火把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塞得满满当当,成了欢乐沸腾的海洋。
秦大队拎着个豁了口的破铜锣,憋足了劲儿,“咣!咣!咣!”
三声震天动地,像是给这场蓄势待发的狂欢正式吹响了号角!紧接着,鼓乐齐鸣,轰然炸响,直冲云霄!
领头的是两支喷呐,憋足了气,一曲高亢嘹亮、带着浓浓东北大碴子味儿的《句句双》直冲云霄,那声音尖利透亮,欢腾泼辣,仿佛要把冻了一冬的寒气彻底吹散!
几把二胡紧随其后,《月牙五更》的调子婉转悠扬,像月光下潺潺流淌的小河,琴弓推拉间又带着一股子挠人心窝的缠绵劲儿。
大镲小钹泼洒出密集如爆豆般的铿锵节奏,“锵锵锵!嚓嚓嚓!”,敲得人头皮发麻,心尖儿跟着蹦!
一面磨盘大的牛皮鼓立在中央,碗口粗的鼓槌裹着红布,由村里力气最大的两个汉子抡圆了膀子擂下去——“咚!咚!咚!”
沉闷厚重的声音带着原始的力量,震得脚下的雪地都在微微发颤,也把所有人的热血都擂得滚烫沸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