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全票通过 (第1/2页)
这天早晨,钟山终于从王府井附近的邮电局拿到了来自沪上的邮包。
打开一看,是两本《故事会》第三期的样刊、一张210元的稿费单,以及一封热情到过分的编辑来信。
写信的人叫吴复兴,在他的信里,直接把钟山的《黄河大侠》夸得天花乱坠,仿佛世间罕有,溢美之词堆砌得钟山都有些害臊。
不仅仅是夸赞,在信里吴复兴更是热情邀请钟山有空去沪上做客,来参加编辑部的座谈会,跟“故事家”们一起畅谈创作技巧,不仅承诺可以给钟山的单位开具证明信函、食宿全部报销,甚至还有出差补贴,以及在沪上及周边旅游的详细安排。
这样的条件,在1979年,基本属于天顶星级别的待遇了,足见《故事会》编辑部的财大气粗。
没办法,一个期刊销量几十万册,哪怕一册的价格只有一毛八,也能创造十万元的码洋,《故事会》的版面也许空荡,但账本绝对丰盈。
到了信件的最后,吴复兴终于图穷匕见,表示“热情期盼老钟同志寄来更多优秀作品,凡稿费、补贴等一应费用皆可顶格批许。”
钟山把稿费单存到银行,看着足足七百元的存款,心中颇为振奋。
一篇武侠小说,就能赚到二百块钱,那要是写个十万字的长篇,不得起飞了啊?
心里暗暗把这条生财之道铭记在心,不过钟山最近却是没空再写新小说了。
首都剧场里,复排上演的《雷雨》收获着观众们的热情掌声,在观众们看不见的排练室里,《法源寺》的排练工作终于走到了最终的合成阶段。
星期一,剧场没有演出,但舞台上,原本《雷雨》剧组的舞台陈设已经悄然撤下,旋转台上挂起了法源寺大殿的背景画面。
在这个缺乏大型喷绘的年代,整个巨大的背景板出自于美术组几名职工细腻的画笔。
舞台的左右两侧已经放上了二十把太师椅,今天上午,《法源寺》开始了舞台合成。
合成不是个简单的活,仅仅是舞台声光电的准备工作就持续了足足两个小时。
冯勤埋头在舞台上检查贴地的麦克风,林钊华指挥舞台监督在各种演员站位的地方做标记点,杜二爷领着一帮装台的汉子们调整着天桥上的灯光位置,一切井然有序。
至于演员们,此刻则都站在副台位置,比划着台上的站位。
今天开始,演员们也开始穿上对应的服装了,虽然脸上没有化妆,但是必要的准备都已经齐全。
谭宗尧此时已经剃了头,脑袋上贴了假发辫。
他穿着一身黑色的绸缎长衫站在正当中,手拿折扇,风度翩翩,一副雍容公子模样。
出演住持普净的朱续则是一头短短的青茬,身上穿着百衲衣。
一切就绪,所有演员就位,群演的香客们在后面次第出现,林钊华一声令下,《法源寺》的合成演练正式开始。
钟山跟林钊华坐在剧场舞台的第三排,仔细观察着台上演员们的演出。
总合成是不会打断重来的,要的就是团队磨合、充分暴露问题。
钟山看着眼前舞台上来去的演员们慷慨激昂、全情投入的表演,忽然明白为什么演员们会如此沉迷于话剧舞台。
这并不是说话剧舞台的表演一定就比电影、电视剧高妙多少,相反,话剧演员为了照顾远台观众们的体验,往往会有一种“用力过猛”的表现,也就是很多人常说的“话剧味儿”。
但是话剧舞台表演有一个影视拍摄永远无法追赶的优势:没有NG。
一场戏,开场即终场,导演不能喊停,这意味着把握表演的权力从导演转向了演员自身。
而对于演员来说,影视剧碎片化的拍摄过程与一场两个半小时沉浸式、不被打断的表演,哪个更让人血脉贲张?哪个更能自我升华,哪个更能代入情绪、表达人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