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向红星厂学习! (第1/2页)
京都,总装备部。
李振华站在办公室窗户前,难得有闲情逸致欣赏着窗外郁郁葱葱的景色。
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从前线传回的最新战况简报,嘴角不自觉地上扬,露出笑容,
简报上的文字简洁而有力,上面清晰的写着:
“自‘启明星’微光夜视仪列装一线尖刀分队以来,我军夜间作战能力获得革命性提升,各部利用夜间主动出击,频繁得手,屡建奇功。”
“敌夜间活动已基本被压制,前沿阵地多处被我用小代价攻克,敌士气低落,整体战线向我方有利方向推进……”
字里行间,压在李振华心头许久的那块关于夜战能力的大石,终于被彻底搬开!
这种舒畅感,对于他而言,比三伏天喝下一碗冰镇酸梅汤还要痛快百倍!
而这种局面的扭转,远在宁北的红星研究所,那个名叫林默的年轻厂长,居功至伟!
“看来得尽快推动红星厂的升级事宜了。”
“加快资源倾斜力度。”
“争取培育更多的研究成果。”
“得让林默这小子多干点活,肩膀上多加加担子。”
李振华喃喃自语,他已经下意识的将红星厂与其他大型科研所放在相同的高度上了,甚至某些方面还要超出一些。
……………
三天后,一次关乎全军装备建设方向的高级会议在京都召开。
军内各方大员和顶尖技术专家参与会议,当议题进行到近期装备研发与战场应用时,端坐于主位的最高首长,在听取了常规汇报后。
他轻轻敲了敲话筒,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清晰地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
“同志们,近期的南疆战事,大家想必都清楚了,我们的战士打得很好,很英勇!”
“但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一点,那就是技术装备对战斗力的巨大支撑和倍增作用!”
他稍微停顿了一下,让所有人的注意力更加集中:
“尤其是,在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夜间作战‘短板’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性的进展!”
会场内鸦雀无声,所有人都知道首长指的是什么。
“总装备部在这方面,工作做得是扎实的,是卓有成效的!”
最高首长将目光投向坐在前排的李振华,眼神中充满了肯定:
“振华同志,你们抓住了关键,组织有力!”
李振华立刻挺直腰板,心中热流涌动。
接着,最高首长说出了让李振华乃至整个总装备系统都感到无比自豪的话:
“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表扬的,是宁北的红星军工技术研究所!”
“红星研究所”这个名字,被最高首长以如此郑重的语气在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上提起,瞬间让在场许多并非直接分管装备的领导和专家们侧目。
“这个研究所,我知道成立时间不长,级别也不高,甚至在座的有些人都没有听说过。”
首长继续说道,语气中带着赞赏:“但是,他们有着一股子紧盯前沿、攻坚克难的钻劲!”
“从新型自动步枪的改进,到单兵火箭筒的跨越,再到如今这款性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微光夜视仪!”
“他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我们国家的军工科研人员,有能力、有智慧攻克任何技术堡垒!”
他的声音提高了几分,带着号召的意味:
“红星研究所的成功经验,很值得总结,很值得推广!”
“我在这里提议,全军所有的军工科研单位,都要认真地向红星研究所学习!”
“学习他们不等不靠,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学习打破常规、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学习他们那种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战斗力的务实精神!”
最高首长的话音落下,会场内先是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了雷鸣般的、经久不息的掌声!
李振华用力地鼓着掌,眼眶微微发热。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红星研究所”这五个字,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单位名称,它已经成为了目前国内军工科研的一面旗帜!
…
很快,最高会议的精神和最高首长的指示,如同一声响亮的春雷,迅速传遍了全国各个军工科研院所,生产单位。
“向红星厂学习!”
这股强劲的风潮,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席卷了整个军工系统。
在许多老牌,大型的军工科研单位里,原本对于宁北那个“小地方”,“小厂子”的不以为然甚至隐隐的轻视。
但是在这股风潮和陆续传来的确切消息面前,被击得粉碎,转而化为了巨大的震惊和难以置信的好奇。
说起红星厂,最初的对他的认识,基本上是来自63自动步枪改进型。
很多专家起初认为不过是小修小补,然而当他们看到实弹测试数据和部队反馈,发现其在可靠性和精度上的显著提升后,才明白改进的效果实在,绝非简单的修修补补。
紧接着,HEX高能炸药和红箭-1火箭弹。
轻便、简单、威力巨大,完美契合单兵攻坚需求。
其设计理念之巧妙,成本控制之精准,让许多还在埋头搞复杂重型反坦克武器的研究所感到汗颜。
而最后,也是最重磅的的那款被誉为“黑夜眼睛”的“启明星”微光夜视仪!
当一些光学、电子领域的顶级专家,通过各种途径,艰难地获取到一些关于“启明星”的性能参数碎片。
比如惊人的五万倍以上增益、高达28线对/毫米的中心分辨力,以及优异的信噪比时,他们的反应几乎是出奇的一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