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异想天开的想法! (第2/2页)
“生产电视机?这……这能行吗?”纵然秦老干了一辈子军工研究,这个老派学者,一时间也有些转不过弯来。
“技术层面绝对可行,甚至我们有优势。”林默自信地说,“关键是政策和市场,但这确实是目前能想到的,最快实现自我造血的途径。”
秦怀民沉思了片刻,他毕竟见多识广,很快便意识到了这个计划的内在逻辑。
抛开最初的惊讶,他从技术发展和企业生存的角度思考,缓缓点头:
“嗯……如果技术上真有把握,这倒不失为一个打破僵局的好思路。利用我们的技术储备,生产市场急需的产品,换取资金反哺科研,这符合‘以民养军’的思路。”
“我在国外考察时,也听说过一些大型军工企业涉足民用领域,效果不错。”
但随即,他也和赵建国一样,回到了那个核心问题:“可是,政策允许吗?上面能批准吗?这可是个敏感话题。”
“报告已经请赵主任帮忙往上递了。”林默答道,“批不批准,需要时间,也需要运气,但我们不能干等。”
他目光灼灼地看着秦老:“我的想法是,政策层面我们去努力争取,但技术储备,必须立刻开始准备!不能等到批文下来再动手,那样就太晚了。”
“我们可以先把电视机相关的技术吃透,甚至做出样品。一旦政策放开,我们就能第一时间抢占市场!”
“未雨绸缪,技术先行!这个思路对头!”秦怀民教授闻言,不禁抚掌表示赞同。
搞科研的人,最欣赏的就是这种前瞻性和行动力。“那你打算怎么开始技术储备?”
林默站起身,拿起桌上另一份他熬夜写好的技术资料:“我这就去研究所,这批新来的大学生,是时候给他们加加担子了。”
来到研究所那间临时充作实验室和教室的平房,二十多名学子正在分组讨论“启明星”项目的基础理论问题。
你一句,我一句,气氛热烈。
看到林默进来,大家瞬间安静下来,目光集中到他身上。
林默没有废话,直接将那份关于电视机技术的资料放在了桌上最显眼的位置。
那厚厚的稿纸上,画满了清晰的电路图、结构爆炸图、显像管工作原理详解,甚至还包括了一些这个时代尚未普及的优化设计。
比如更稳定的电源电路、更清晰的信号接收方案等。
其专业和详尽程度,让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价值连城。
“同志们,临时加个任务。”林默的声音将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
“除了‘启明星’项目,我们所即将启动一项重要的技术预研任务,代号‘春风’。”
他指了指那摞资料:“这是关于民用电视机技术的全套初步设计资料。”
“你们的任务,就是在继续‘启明星’项目的同时,分组对这份资料进行深入学习和验证。”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
电视机?这对他们来说可是个新鲜又时髦的东西!很多人家甚至都没见过。
林默继续部署:“李卫国,赵志刚,你们电子组的核心任务不变,仍是微光夜视的电子倍增部分。”
“但孙伟良,你带两个人,成立一个‘信号处理与电路小组’,重点研究电视机的高频头、中放通道和视频放大电路。”
“周伟,你机械组的重点仍是夜视仪结构,陈雪你带几个人,成立‘显像与扫描小组’,研究显像管的驱动、偏转线圈的设计。”
“其他同学,根据兴趣和专业背景,参与到这两个小组的辅助研究中来,秦老会总体指导。”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年轻而充满求知欲的脸庞:
“这项预研任务,意义重大。它不仅是为了验证一项民用技术,更是锻炼你们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产品能力的绝佳机会!”
“我希望你们能像攻克科研难题一样,认真对待它,吃透每一个细节,甚至能提出改进意见!”
虽然不明白为什么突然要研究电视机,但出于对林默的无条件信任和對新技术的好奇,学生们重重的点头。
尤其是被点名的孙伟良和陈雪,更是兴奋异常。
“保证完成任务,林所长!”孙伟良率先表态。
“我们会尽快吃透技术要点!”陈雪也推了推眼镜,认真地说。
很快,研究所里出现了有趣的一幕,一些人在昏暗的角落摆弄着光电倍增管和光学镜头,探讨着微光夜视仪的技术难点。
另一些人则围在一起,对着电视机的电路图争论不休,计算着参数,空气中弥漫着焊锡和松香的味道。
林默看着这一幕,心中稍定。
按照他的估计,等政策下来,电视机的技术就差不多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