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军部的烦恼 (第1/2页)
时间一点点过去,七月,京都。
军部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
这是一次关于南方前线作战经验总结及后续装备需求的高级别会议。
与会者级别很高,弥漫的烟雾和茶杯里升腾的热气,都难以化解大家眉宇间的沉肃。
战线虽然稳定下来,进入了轮战练兵阶段,但前期战斗暴露出很多问题,需要尽快解决。
一位来自前线指挥部的军官,皮肤黝黑,正在做汇报:
“首长,各位领导,部队轮战以来,战士们的战斗技能和意志品质得到了极大锻炼,但有一个问题非常突出,严重制约了我们的夜间作战效能,甚至导致了不必要的伤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的高级将领们,加重了语气:“就是夜间观察能力太差!几乎等于零!”
“南方地形复杂,丛林、山岳居多,敌人尤其擅长利用夜色和复杂地形进行渗透、偷袭和构筑隐蔽火力点。”
“我们的战士,在夜间几乎成了瞎子!只能靠耳朵听,靠经验猜,非常被动!很多时候,敌人摸到很近的距离才能发现,甚至发生了哨兵被摸掉、小股部队夜间遭遇战吃亏的情况!”
他拿起一份调查报告:“这是各部队反馈上来的统计,超过八成的一线指战员强烈呼吁,必须尽快装备有效的夜间观察器材!否则,夜间战场主动权永远掌握在敌人手里!”
主持会议的首长面色严峻,手指在桌上轻轻敲击着,目光转向了坐在一侧的总装备部部长李振华:“振华同志,装备方面的情况怎么样?我们有没有可以马上拿出来的夜视装备?”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振华身上。李振华感到肩头压力骤增,他清了清嗓子,如实汇报:
“首长,各位同志,目前我们装备部队的,主要是仿制苏式的主动红外夜视仪。这种设备自身需要携带一个红外探照灯,用于发射不可见光,通过接收反射光进行成像。”
他话锋一转,指出了关键缺陷:“但是它的缺点非常致命:一是体积重量大,不便携;二是作用距离近,效果受天气影响大;最要命的是第三点——它那个红外探照灯。”
“虽然人眼看不见,但对方的红外侦测设备却能轻易发现!等于在黑夜中给自己点了个明灯,极易暴露目标!
“前线部队反映,这玩意儿在实战中用处不大,有时候反而成了累赘和危险源。”
这时,一位参谋部门的同志插话道:“部长,我最近看到一些外军资料,提到M国等西方国家,似乎已经装备了一种新型的‘微光夜视仪’,利用夜晚的微弱星光月光就能成像,自身不发光,隐蔽性极佳!我们能不能……”
李振华点了点头,接过话头:“这位同志说的没错。微光夜视技术,确实是未来夜战装备的发展方向。”
他语气变得无奈:“但是微光夜视仪的研发,难度极大,它不像步枪火箭筒,我们想办法逆向工程、吃透技术还能仿制。”
“它的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极少数国家手里,对我们严格封锁。”
李部长开始详细解释难点:“微光夜视仪的核心,在于其‘像增强器’,尤其是关键的三级乃至多级像增强管技术!”他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着:
“它的工作原理,是将极其微弱的光子,通过光电阴极转换成电子,这些电子在真空中被高压电场加速、聚焦,撞击到下一级的荧光屏上,激发出更多的光子,实现第一次放大。”
“然后,这个过程重复两到三次,进行级联放大,最终才能将微弱到人眼无法察觉的光线,增强到足以看清景物的亮度!”
“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目前都是世界级的难题!”李振华掰着手指头数:
“第一,光电阴极材料。需要有极高的光电转换效率,能将极微弱的光子高效地变成电子。”
“目前已知最先进的是S-25系列阴极,其配方和制备工艺是绝密,我们连样品都很难搞到,基础研究几乎从零开始。”
“第二,微通道板(MCP),这是一片布满数百万个微小通道(孔径仅几微米)的玻璃盘,通道内壁具有二次电子发射特性。”
“电子进入通道后,在高压下与壁碰撞,产生雪崩式的电子倍增。”
“这玩意儿的制作,涉及超精密微细加工和表面处理,我们的工艺水平远远达不到要求!成品率、均匀性、寿命都是大问题。”
“第三,高压电源和真空封装。整个像增强管需要在极高的真空度下工作,内部电压高达几千甚至上万伏特!还要保证体积小巧、稳定可靠、功耗低。”
李部长继续道,“还有最为关键的光学系统,为了收集更多光线,需要大孔径、高透光率的物镜。”
“为了适配人眼和像增强器,需要复杂的目镜和中继透镜组。这些非球面镜片的设计、加工、镀膜,对材料学和光学加工精度要求极高,我们现有的光学厂很难胜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