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基建种田,爹,咱们先定个小目标! 第三十七章:兄弟间交谈 (第1/2页)
自那日初访天工苑后,长公子扶苏并未像其他年幼公子那般,因口腹之欲或新奇玩闹而频频登门。然而,赢昊与他那番关于“器物”与“仁政”的简短交谈,以及天工苑内那截然不同的务实氛围,却像一颗投入静湖的石子,在他那惯于沉思的心中,漾起了圈圈涟漪。
几日后的一个下午,扶苏竟再次来到了天工苑。这一次,他并非空手而来,手中还拿着一卷明显是使用天工苑所产纸张书写的文书。
“昊弟。”扶苏的神情比上次更多了几分郑重,他扬了扬手中的纸卷,“为兄归来的述职奏报,部分用了你苑中所出的纸张。撰写之时,确感轻便,修改添补亦比竹简容易许多。”
赢昊闻言,心中一喜,连忙将扶苏请入稍作整理,充当临时书房的偏殿。“兄长觉得可用便好。此物目前虽糙,假以时日,工艺不断改进,成本下降,必能大用于世。”
扶苏点点头,将那卷纸小心放在案几上,目光却并未停留在纸上,而是看向赢昊,带着一丝真诚的困惑:“昊弟,那日你言,器物之利,可与仁政相辅相成。为兄归来这几日,细细思之,仍觉有所滞涩。儒家经典,先贤教诲,皆言治国当以德为本,以礼为序。这纸张、乃至你提及那未成之‘水泥’,固然有其便利,然终究是末技。若举国上下皆崇尚此等机巧之事,岂非与本末倒置之论相合?人心若趋于利便,是否便会轻视了仁义道德的根本?”
赢昊心中暗道:“来了!就知道这位大哥会钻这个牛角尖!”他面上却不露分毫,反而露出沉思之色,仿佛在认真考虑扶苏的问题。
沉吟片刻,赢昊没有直接引经据典去反驳,而是采用了更迂回、更贴近实际的方式。他起身,从一旁的书架上取下一叠天工苑内部使用的记录纸,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种原料配比、试验数据、失败记录和改进设想。
“兄长,请看这些。”赢昊将纸张递给扶苏,“此乃天工苑研制纸张、水泥过程中的部分记录。每一次失败,每一次微小的调整,都记录在案。”
扶苏接过,仔细翻阅。上面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空泛的道德说教,只有最朴实无华的数据和现象描述:某日,麻头三斤,碱液两碗,煮两个半时辰,捶打四百下,得纸粗糙易碎;某日,调整石灰石与粘土比例为三比一,煅烧温度不足,得烧结块松散……一条条,一款款,清晰,具体,甚至显得有些枯燥。
“兄长,”赢昊指着这些记录说道,“您看,我们要造出一张可用的纸,一种坚固的泥,需要的是什么?是空谈‘仁’、‘义’就能变出来的吗?不是。我们需要的是无数次具体的尝试,是观察每一次细微变化带来的结果,是总结规律,是脚踏实地去解决问题。小弟以为,此等‘务实’之学,探究的乃是天地万物运行之‘理’。而将这探究出的‘理’,用于解决民生实际困难,譬如让文书传递更快,让道路更平坦坚固,让边关城防更牢靠,这本身,难道不正是最大的‘仁政’体现吗?”
他避开“本末”之争,直接将“务实探究”拔高到“探究天理”的层次,并将其与“解决民生”这一儒家也无法否认的“仁政”目标绑定在一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