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三十亿美元的流向之谜 (第2/2页)
屏幕上跳出最终结论:“该模式具备结构性复现特征,触发条件高度可识别。资本不记仇,只记规律。”
陈帆坐回座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个动作没有节奏,也没有意义,只是他在思考时的习惯。
“建立预警标签。”他说,“命名为‘轮回信号’。一旦检测到其中任意十二项前置条件同时成立,自动提升风险等级至最高级,并冻结所有高杠杆策略执行权限。”
周婷开始编写规则脚本。她将本次分析的所有证据链打包,打上时间戳和加密哈希,准备归入“历史危机数据库”的深层分区。这类档案从不对外公开,也不上报监管,但它会成为系统未来判断的基础。
李航则保留了后台运算进程。他计划将这次的推演模型纳入下一代预警系统的训练集,让机器学会识别那些隐藏在自由市场表象下的固定节拍。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更新提示:
【检测到异常资金归途迹象】
目标区域:太平洋某离岸信托结算通道
规模估算:三十亿美元,分批汇入
时间节点:距今四小时
三人同时转向屏幕。
“不是新钱。”李航快速调取流转路径,“这笔资金的SWIFT编码序列,与三小时前从东南亚撤出的部分款项一致。它们绕了一圈,现在正流向最初的起点。”
周婷破解银行代码后发现,这三十亿被拆分成二十笔等额转账,分别注入此前识别出的家族信托账户。每一笔都经过至少五层空壳公司中转,最终以“遗产分配”名义完成入账。
“和1929年那次一样。”她说,“危机结束后三个月内,所有撤离资金完成闭环回流。资产被打折收购,债务被重组清零,然后新一轮布局开始。”
李航调出系统保存的历史清算记录。对比显示,此次三十亿美元的归途路线,与1929年华尔街崩盘后、1987年股灾结束阶段的资金回流路径,重合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二。
“他们不用新方法。”他说,“老路走得熟,成本低。”
陈帆盯着那串不断跳动的交易编号。他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没有面孔,只有惯性。一百年来,同样的结构,同样的节奏,同样的收割方式。市场变了,技术变了,但某些规则始终未变。
“系统能预测下一次吗?”周婷问。
“不能确定时间。”陈帆答,“但可以识别征兆。只要这套模式还在运转,我们就不会再次措手不及。”
他打开一个新的任务面板,输入第一条指令:**构建‘资本轮回’动态监测矩阵**。
第二条尚未打出,主控屏左侧突然刷新出一段加密报文片段。那是从某条已关闭的跨境通道中截获的残余信号,传输协议特征与二十年前亚洲金融危机期间使用的远程操控架构极为相似。
李航捕捉到其中一组重复出现的校验码,将其导入行为库比对。匹配结果显示,该代码曾在1997年香港保卫战前夕,用于协调多国空头力量的联合行动。
周婷正准备将这段信号归档,却发现其末尾附加了一个极短的数据包。解码后,里面只有一串数字:**1929.10.24-2024.10.24**。
李航的目光停在那个年份上。他调出日历,距离标注的终点还有整整五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