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读书 > 造个系统做金融 >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141 量子服务器的雏形 (第1/2页)

主控屏左侧的加密报文残片仍未清除,那串数字“1929.10.24-2024.10.24”静止在角落,像一道刻进系统底层的倒计时。陈帆没有移开视线,而是调出了安全日志的全量备份。二十年来的每一次登录尝试、每一条密钥变更记录、每一毫秒的通信延迟波动,都被重新注入分析模型。
  
  “假设对手的算力突破现有民用极限三倍。”他低声说,“能撑多久?”
  
  周婷立刻启动推演模块。数据流如瀑布般滚过屏幕,新的风险权重被逐层叠加。三分钟后,结论弹出:当前加密体系将在七十二小时内全面失效,核心交易指令可能被逆向解析并篡改。
  
  李航盯着结果看了两秒,转身接入量子通信实验室的历史测试库。他翻出一组尘封档案——那是三年前与中科院联合进行的一次非公开试验,关于量子纠缠态在信息传输中的抗干扰表现。“如果把密钥生成机制搬到量子层面……”他说了一半,停顿下来。
  
  陈帆接了下去:“那就不是升级防御,是重建规则。”
  
  他打开通讯终端,拨通了合作专线。电话接通后只说了两句:一句是申请接入最新研制的量子模拟器测试权限,另一句是要求设备即刻运送至园区地下机房。
  
  三天后,一辆封闭式科研运输车驶入基地。银灰色的恒温屏蔽舱被重型机械臂缓缓吊起,穿过三层安检门,最终安置在主控室下方的加固空间内。舱体表面覆盖着多层电磁屏蔽材料,内部封装着我国首台可编程超导量子模拟器原型机。它尚未命名,也未对外公布,但已经具备执行特定算法的能力。
  
  李航带领技术组连夜展开对接。他们将系统中最敏感的模块——动态密钥分发系统——从传统服务器迁移至量子平台。接口协议需要重新编写,控制逻辑必须适配极低温运行环境,任何微小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首次联调持续了整整十个小时。
  
  当第一组量子随机数成功生成并通过验证时,主控屏上跳出一行状态提示:**密钥熵值达标,通道自检通过**。
  
  “开始压力测试。”陈帆下令。
  
  系统随即模拟了一场高强度解密攻击。目标是现行256位AES加密算法,在经典计算机环境下,暴力破解需耗时三年以上。而在量子模拟器介入后,预估时间缩短至十七天。
  
  这个数字并不意味着即时威胁已被解除,但它证明了一件事:量子算力对传统加密的压制性优势已经显现。更关键的是,反向构建的量子密钥分发模型显示,任何第三方监听行为都会导致量子态坍缩,从而被系统立即察觉。
  
  “监听本身就会暴露。”周婷看着实时反馈图谱,“这不是更强的锁,是能咬人的门。”
  
  陈帆点头。他知道,真正的安全不是隐藏,而是让入侵者无处遁形。
  
  接下来的任务是如何将这种能力嵌入日常操作。传统的生物识别系统依赖静态模板比对,一旦数据库泄露,伪造指纹或虹膜就能轻易绕过验证。而在这类高对抗场景中,攻击方完全可能掌握高精度仿生材料和深层数据。
  
  “我们需要动态绑定。”周婷提出设想,“每次认证都使用全新的量子随机种子,生成一次性的加密特征链。即使数据被截获,也无法复用。”
  
  方案确定后,她立即着手编写驱动程序。量子模拟器与指纹识别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被重构,原有的认证流程被打散重组。每一个验证请求都将触发一次微型量子运算,生成不可预测的响应序列。
  
  首次实测安排在凌晨两点。
  
  周婷将自己的指纹录入系统。第一次通过正常流程验证,响应时间为0.38秒,比原有系统快了近四成。第二次,她取出一块高精度硅胶模具,这是根据一个月前采集的残留指纹制作的仿生样本。
  
  手指刚接触识别区,警报声骤然响起。
  
  【检测到非量子纠缠信号源,判定为非法访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