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县域适老化的“渠道博弈” (第1/2页)
县城的秋比市区来得早,路边的梧桐叶落了一地,被早起的清洁工扫成小堆,风一吹,又散成金黄的碎片。张总监站在“向阳酒店”门口,手里攥着皱巴巴的渠道合作方案,指尖都泛了白——这是他在县城待的第三天,谈了两次,都被王老板堵在了门口。
酒店是县城里还算体面的老店,红砖墙皮掉了几块,门口挂着褪色的红灯笼,风一吹就晃得厉害。王老板就倚在灯笼杆下,穿件花格子衬衫,领口敞着,露出脖子上粗粗的金项链,手里夹着根烟,烟灰掉在锃亮的皮鞋上也没察觉。看到张总监出来,他“啪”地把烟摁在旁边的垃圾桶上,快步走过来,伸手就拽住了张总监的西装袖口:“张总监,这事儿咱得说清楚!林总要是不答应每台给俺加50块返利,这县城的超市、药店,你们就别想进!”
张总监皱着眉,想把袖口抽回来,却被王老板攥得更紧。周围路过的人都停下来看,早点摊的老板娘探着脖子,连蒸笼里的包子溢了热气都没顾上。“王老板,咱们之前谈过,返利已经是行业最高了,再加50块,产品价格就得涨,老人负担不起。”张总监的声音压得低,怕引来更多围观,“适老化花盆不是普通商品,是给老人用的,不能只看利润。”
“利润?俺守着这县城的老年用品渠道十年了,超市的李总、药店的王姐,哪个不听俺的?”王老板拍着大腿,声音反倒更高了,“你们这花盆在市区卖得火,到了县城,就得按俺的规矩来!不加返利,俺就让他们都不卖你们的货,看你们怎么打开市场!”他说着手一松,张总监的袖口被扯得变了形,上面还沾了点烟灰。
张总监看着变形的袖口,心里又气又无奈。他知道王老板没说大话——这个县城不大,老年用品渠道几乎被王老板垄断了,超市、药店、甚至社区的小卖部,进货都得经过他。之前试销过20台适老化花盆,没走王老板的渠道,直接送了几家社区,结果第二天超市就说“暂时不进新品”,后来才知道是王老板打了招呼。
“王老板,这事我做不了主,得等我们林总来。”张总监叹了口气,把方案叠好塞进公文包,“她今天就到,咱们等她来了再谈,行吗?”
王老板眯了眯眼,扫了眼张总监手里的公文包,又看了看酒店门口的路,嘴里嘟囔着:“行,俺就等林总来!但话先说在前头,少了50块返利,免谈!”说罢,他又倚回灯笼杆下,掏出烟盒,重新点了一根,烟雾在冷空气中散得很快,像他没说出口的底气。
上午十点,一辆银灰色的轿车停在酒店门口。林舟从车上下来,穿件米色风衣,手里拎着个黑色资料袋,头发被风吹得微乱,却丝毫没影响她的利落。看到门口的张总监和王老板,她快步走过去,先冲张总监点了点头,然后转向王老板,伸出手:“王老板,我是林舟,久等了。”
王老板愣了愣,显然没料到林舟这么年轻,还这么客气。他犹豫了一下,还是伸手握了握,手心的老茧蹭得林舟指尖有点痒。“林总,俺也不绕弯子,你们那适老化花盆,每台给俺加50块返利,俺就帮你们铺遍县城的渠道。”
林舟笑了笑,没直接回答,而是打开资料袋,拿出一叠打印好的数据报表,递到王老板面前:“王老板,您先看看这个。”报表上印着市区的销售数据,还有不同返利对应的销量曲线——月销300台,返利20块;月销500台,返利30块;月销1000台,返利40块。林舟的手指点在“月销1000台”那行,声音清晰:“您要是能做到月销1000台,每台返利40块,比您要的50块少10块,但您想想,1000台的总返利是4万,比500台加50块的2.5万,还多1.5万。”
王老板凑过去,手指在报表上划来划去,嘴里念念有词:“1000台……这县城的老人能买这么多?”他知道适老化花盆的好处——防滑底座、自动浇水,还有个小抽屉能放老花镜,上次他偷偷拿了台试用,家里的老母亲说“比之前的花盆省心多了”,但他更在意垄断的利润,要是按林舟说的,返利虽然总量高,却得靠走量,少了“坐地起价”的底气。
“能不能卖1000台,要看老人的需求,不是靠渠道垄断。”林舟收起报表,语气很诚恳,“我们可以做‘销量阶梯奖’,卖得越多,返利越高,但有个条件——县城的售价必须和市区一样,398块一台,不能因为您垄断渠道就涨价,坑老人的钱。”
王老板的脸沉了沉,摸了摸下巴上的胡茬,没说话。他心里打着算盘:按市区的价格卖,走量能多赚点,但少了抬价的利润;要是不答应,林舟说不定会找其他渠道,虽然县城渠道都在他手里,但万一他们直接找养老院、社区,自己不就没机会了?他犹豫着,手指无意识地攥紧了烟盒。
林舟看他不说话,也没逼他,只是笑着说:“王老板,您不用急着答复。我们今天下午要去县城养老院做‘免费试用’,您要是有空,也可以去看看,听听老人们的意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