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乡村求助 (第2/2页)
林清瑶拿出便携设备进行拍照、测量,并将一些特征迅速与工作室数据库进行远程比对。“陶罐形制符合晚清民国北方民窑特征。银元初步判断为真,市场价值相对透明。”她低声对陈墨白说。
顾青山则对那些铜钱和陶罐本身的材质更感兴趣,他拿起一枚铜钱,用放大镜观察锈色和钱文,又用手指搓捏一点陶罐上的泥土,放在鼻尖闻了闻。
“东西都不算稀奇,”陈墨白心中有了底,站起身对王家兄弟说,“这几个陶罐是晚清到民国的东西,就是那时候普通人家用的。里面的银元、铜钱也都是真的,主要是民国时期的,按现在的市价,总共加起来,大概值这个数。”他报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低的价钱。
听到这个具体的数字,三兄弟的表情更加复杂了。钱不算少,但也没多到让人失去理智,更显得之前的争吵有些可笑。
“那……那该怎么分?”老大梗着脖子问。
陈墨白笑了笑:“怎么分是你们自家的事。不过,我多说一句,东西是祖上一起留下的,血脉亲情更是祖上传下来的。为这点浮财,坏了兄弟情分,将来孩子们说起来,脸上也无光。依我看,不如平分,或者商量个大家都觉得公平的办法。几位老哥都是明事理的人,肯定比我们外人更懂这个道理。”
他这话软中带硬,既给了台阶,也点了要害。王老五在一旁连连称是。三兄弟面面相觑,之前剑拔弩张的气势渐渐消了。
就在这时,顾青山却轻轻“咦”了一声,他拿着一个破损最严重的陶罐碎片,指着内壁一处极其隐蔽的位置,那里有一个用尖锐器物刻划的、看似随意却结构奇特的符号。
“陈小友,你看看这个。”
陈墨白接过来,初看以为是工匠随意划的,但当他凝神感知时,却察觉到一丝极其微弱、但与《物灵谱》中记载的某种民间工匠标记颇为相似的意念残留!那是一种祈求家宅平安、六畜兴旺的朴素愿望,与这农家老宅的气息隐隐相合。
“这不是普通划痕,”陈墨白对王老五说,“这可能是当年制作这陶罐的工匠留下的祈福标记,有点讲究,算是给这老物件添了点彩头。东西不值钱,但这份念想,比银元更值得留着。”
他这话,巧妙地将焦点从钱财价值,部分转移到了情感和文化价值上。王家兄弟和围观村民听了,都觉得脸上有光,气氛彻底缓和下来。
最终,在三叔公等长辈的主持下,三兄弟达成了平分协议,一场风波就此平息。王老五千恩万谢,非要留他们吃饭,被陈墨白婉拒了。
回程的路上,金三钱难得夸了一句:“小子,今天这事办得还算有点人样,没光盯着钱眼看。”
林清瑶则忙着将今天收集到的陶罐、银元数据,尤其是那个工匠标记,录入数据库,充实“民间器物”和“特殊符号”分类。
陈墨白看着窗外掠过的北方冬景,心中感触。这次乡村之行,看似解决了小事,却让他更深刻地体会到古玩行当不仅是鉴宝斗智,更连着人间烟火、世情冷暖。那些沉淀在普通器物中的民间智慧与情感,同样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或许,也是对抗“鬼工门”那种唯利是图、泯灭匠心的歪理邪说的一种力量。
而那个意外的工匠标记,更像是一个小小的提示,在这广袤的民间,还藏着多少未被发现的、与“承安会”精神或许一脉相承的朴素坚守?新的线索,似乎总在意想不到的地方,悄然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