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现场鉴定 (第1/2页)
柳林店之行,在“墨白工作室”这池静水中投下了一颗石子,涟漪荡开,竟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陈墨白那番入情入理的话,以及最后对那工匠标记的点拨,经由村民口耳相传,竟给他博了个“公道明白陈老师”的名声。没过几天,工作室便接到了一通来自更偏远山区——黑山峪村的求助电话。
电话那头的老村长语气急切,说村里几户人家合伙清理一口废弃多年的老窖时,也挖出了些瓶瓶罐罐和几件金属器皿,本来相安无事,可不知怎的,最近开始流传这些东西里藏着前朝地主老财的“大宝贝”,价值连城,原本和睦的几家人顿时起了猜忌,关系紧张起来。
“陈老师,您可得来给掌掌眼,断个代,估个价,把这事给平息下去啊!咱这穷山沟,可经不起这么折腾!”老村长言辞恳切。
陈墨白放下电话,揉了揉眉心。金三钱在一旁翘着二郎腿,悠悠道:“看见没?这名气出去了,麻烦事也就跟着来了。这穷乡僻壤的,能有什么真宝贝?八成又是以讹传讹。”
林清瑶却觉得这是个机会:“民间器物是数据库的薄弱环节,多收集些样本总是好的。而且,能帮乡亲们解决实际问题,也是好事。”
顾青山默默擦拭着他的镊子,表示随时可以出发。
于是,四人小队再次出动。这次的路更加难走,吉普车在盘山土路上颠簸了近三个小时,才抵达藏在大山褶皱里的黑山峪村。村子比柳林店更显破败,老村长和几户当事人家早已等在村口,眼神里混杂着期盼、焦虑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贪婪。
挖出的东西摆放在村大队部的旧桌子上,比王老五家的丰富些:几个青花瓷碗和陶罐,釉色灰暗,画工粗率;一把锈迹斑斑的铜壶;一个缺了盖子的锡酒壶;还有几件黑乎乎的、形制怪异的铁器。
围观村民比柳林店更多,窃窃私语声不绝于耳,都在猜测这些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陈墨白依旧是先安抚众人:“乡亲们放心,东西我们一定仔细看,给出个公道的说法。东西是大家一起发现的,该怎么处理,还得你们自己商量,我们只负责把东西的来历和价值说清楚。”
他走上前,没有立刻上手,而是先整体扫视了一遍。这些器物散发着一种统一的、略显闭塞沉闷的气息,与他之前感知过的官窑精品或玲珑阁遗物截然不同。他深吸一口气,凝神静气,将“触灵”感知缓缓笼罩过去。
瞬间,一股混杂着泥土霉味、烟火气、以及一种属于小富即安者的、略带保守和算计的情绪残留,涌入他的感知。画面碎片模糊地闪现:穿着臃肿棉袍的男人在昏暗油灯下拨弄算盘,妇人小心地擦拭着这些日常器皿,孩童在院子里追逐打闹……背景是连绵的土山和深宅大院的一角。气息的年代感,大致在清末民初。
“东西都是清末民初的,”陈墨白开口,声音清晰稳定,“出自咱们这附近,一个不算特别富裕,但也略有薄产的地主家庭。是那时候的日常用品,不是什么官窑御制,更谈不上‘前朝大宝贝’。”
这话一出,人群中响起一阵失望的唏嘘声,那几户当事人家脸上的期待也黯淡了下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