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 不翻《刑统》翻菜谱 (第1/2页)
午后的东平府刑场,笼罩在一片沉滞的燥热里。
苍蝇嗡嗡地盘旋,落在那些暗褐色的痕迹上,贪婪地吮吸着最后一丝残存的气息。
就在这片凝滞的中心,断头台前,一身缟素的张鸾英,宛如狂风骤雨中即将被摧折的一株素莲。
她的父亲张文远——那位因不忍黎民受饥,擅自开仓放粮的“犯官”——刚刚身首异处。
此刻,她正用裙摆裹着父亲的人头,透出一种惊心动魄的清丽与凄美。
这份凄美,精准地戳中了看台上那颗最龌龊的心。
“嘿…嘿嘿……”一声极其轻微的、带着颤音的淫笑从高衙内喉咙深处挤出,似乎连骨头都轻了几分。
他凑到程万里早已僵硬的耳边,压低了声音急促地嘀咕起来。
“我说……抓住她,送到我那儿去……回头爷慢慢开导开导她……嘿嘿嘿!”他肥硕的脸上挤出一个下流至极的表情,小眼睛闪着迫不及待的光。
程万里,这位掌管东平府一方的父母官,此刻内心正拨弄着自己的小算盘。
一边是围观百姓压抑的愤怒和茶社中聚集的众多读书人、考生沉默地注视,那无形的压力像针一样扎在他的后背;另一边,则是身后这个跋扈衙内几乎贴在他耳根灼热的威胁和他那双淫邪贪婪的眼睛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他的眼皮狠狠抽搐了一下,内心盘算着:顺从谁?民意还是权利?
几乎只是一瞬间,那点可怜的道义感就被现实权力的恐惧压得粉碎:“明白!这等小事,包在哥哥我身上!”
死一般的寂静中,程万里却心中打定了主意!
得到了高衙内明确的授意,他仿佛瞬间获得了主心骨,“正气凛然”喝道:“兀那犯妇!张文远忝为朝廷命官,不思报效皇恩,擅动国仓,罪证确凿,已然伏法!你既为其女,血脉相连,身负嫌疑,焉能自证清白?来人啊!速速将此犯妇拿下。”
“犯妇”二字更是犹如两根钢针,狠狠扎进张鸾英千疮百孔的心房。
她回身望向监斩台,眼中燃烧起熊熊的怒火。
程万里话音未落,就在刑场边缘、与之遥遥相对的“清风楼”茶社二楼临窗的位置,一个清晰、有力、带着不容置疑权威的声音骤然响起:
“慢着——!”
这声音不高亢,却异常沉稳,每一个字都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人耳中。
只见一位身着朴素青衫、气质却颇为沉稳的青年士子临窗而立。
此人正是西门庆——一个在此刻挺身而出的赶考学子。
他前世对古籍何等熟悉,这一世身为阳谷县押司,更是《宋刑统》了然于胸。
他朗声驳斥道:“程知府!在下以为此事不妥!按我煌煌《宋刑统》所载:仅有‘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此十类重罪,方为‘十恶’不赦,祸连亲眷!张文远开仓放粮赈济灾民,纵使有违程序,其心可悯,其行可彰,怎能妄断入‘十恶’之列?既非‘十恶’,依律岂能牵连其女张鸾英?望知府大人明鉴!”
西门庆的话语条理清晰,字字铿锵,直指要害,像一柄精准的法槌。
茶社中早已是群情激愤!
从张文远无辜被押赴刑场起,那压抑的怒火和文人的血气就在这些秀才、武生们胸中翻涌。
“昏聩!”
“朗朗乾坤,岂容如此颠倒黑白!”
“非‘十恶’而株连,大宋《刑统》何在?国法何在?”
叫骂声、质问声瞬间如开了闸的洪水般从茶社各处窗口迸发出来。
一个个平日温文尔雅的读书人,此刻如同被激怒的狮子,拍案而起,衣冠几乎凌乱!
就连那些准备应武试的魁梧考生们,也纷纷站起身,抱着臂膀,铜铃般的怒眼齐刷刷地瞪向监斩台上的程万里,肌肉贲张,拳头捏得咯咯作响,整个二楼弥漫开一股肃杀之气。
更有才子愤怒之余,不忘以文人之法痛斥:
一位瘦高的蓝衫士子,刷拉一声展开折扇,指着下方厉声斥责:“呜呼哀哉!知府大人断狱论刑,当遵国典,岂可凭一己之好恶,或他人之指使乎?将人命视如儿戏,岂为父母官所为?此乃王道不彰,律法蒙尘,天理难容也!”
角落里,一个年纪稍轻的才子更是悲愤填膺,气得脸颊通红,干脆摇头晃脑,声音抑扬顿挫地当场吟诵起一首打油诗:
“仓鼠窃粮烹作膳,
大旱放赈反成囚。
知府断案似庖厨,
不翻《刑统》翻菜谱。”
这最后一句“知府断案似庖厨,不翻《刑统》翻菜谱”,简直如同平地惊雷,又似一记无比响亮的耳光,带着辛辣的讽刺、赤裸裸的鄙视和精准的概括,狠狠抽在了程万里的脸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