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临危受命 (第1/2页)
会议室的门在赵得助身后关上,留下林薇独自站在原地,耳边还回响着他最后那句话:“测试用户我已经约好了,其中一位是集团副总裁...林薇,这次由你主陈述。”
空气仿佛瞬间被抽干,林薇只觉得一阵眩晕,下意识地扶住了旁边的椅背。副总裁?徐总?那个在年度大会上仅用三个问题就让一个准备了数月的项目组当场哑口无言的徐总?要由她这个刚转正没多久、借调来的新人来主陈述?
她的第一反应是赵得助疯了。第二反应是:这一定是个测试,或者更糟,是个惩罚。
【我只是提出了一个想法,一个粗糙的、异想天开的概念而已啊!为什么要让我去面对集团副总裁?这不该是赵得助自己,或者至少是唐娜这种级别的员工去做的事吗?】
恐慌像潮水般涌来,几乎要将她淹没。她能想象出无数种搞砸这场汇报的方式:可能说错专业术语,可能被问到一个从未想过的问题,可能在徐总锐利的目光下紧张得说不出话,甚至可能因为过度紧张而晕倒在场...
“嘿,你还活着吗?”张小曼的消息像救命稻草般及时弹出,后面跟着一个“摸摸头”的表情包。
林薇手指颤抖着回复:“我觉得我离死不远了。赵得助让我下周去给徐总做项目陈述。”
对面立刻发来一连串震惊的表情:“徐总?!那个‘冷面阎王’徐总?!薇姐你要出名了!要么一战成名,要么尸骨无存啊!”
林薇:“......谢谢你的安慰,我现在感觉好多了(才怪)。”
虽然嘴上这么说,但和张小曼插科打诨几句后,那种窒息般的恐慌感居然真的消退了一些。她深吸一口气,重新坐回电脑前。逃避解决不了问题,既然任务已经下达,她能做的只有全力以赴。
周末两天,林薇把自己活成了一个人形资料处理机。她不仅反复打磨PPT,把每个数据来源和案例都核对得清清楚楚,还预想了所有徐总可能问到的刁钻问题,并准备了应对答案。周日晚,她甚至拉着室友扮演徐总,进行了一场“魔鬼问答训练”。
周一早上,林薇提前一小时就到了公司,却发现小会议室的灯已经亮着。赵得助正坐在里面,面前摊着几份文件。
“来得正好。”他头也没抬,扔过来一个文件夹,“这是徐总近三年在所有内部会议上的发言摘要,重点看他对数字化转型、效率提升和员工创新的观点。红色标注的是他反复提及的痛点。”
林薇愣了一下,接过文件夹。这简直就像是上战场前有人递给她一张敌方地图!【所以他周末也在帮我准备?】这个念头让她感到一丝意外的暖意。
“谢谢赵老师...”她小声说。
“别误会,”赵得助终于抬起头,表情依旧冷淡,“我只是不想你出去丢‘星辰计划’的脸。看完后告诉我,你的方案应该重点强调什么,规避什么。”
林薇赶紧坐下,如饥似渴地阅读起来。她发现徐总虽然以严厉著称,但极其注重实际效益和数据支撑,对华而不实的“科技炫技”深恶痛绝,却对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小微创新”颇为赞赏。
“我觉得,”一小时后,林薇抬起头,眼睛发亮,“我们应该完全避开‘元宇宙’这个概念,而是聚焦于‘碎片化任务调度’和‘隐性成本节省’这个核心。展示时要用最朴实的语言,讲最真实的故事。”
赵得助几不可察地点了点头:“总算还没笨到家。记住,在徐总面前,真诚比技巧重要,解决问题比技术先进重要。”
上午九点五十分,用户体验部的观察室内,气氛庄重而专业。单向玻璃后已经坐了几位UX研究员。当徐总在助理的陪同下准时步入会议室时,空气仿佛瞬间凝滞。他看起来五十岁左右,身材保持得很好,西装熨帖得没有一丝褶皱,眼神锐利如鹰,没有任何寒暄,直接落座:“我有四十分钟,开始吧。”
林薇深吸一口气,压下喉咙口的干涩,点开了第一页PPT。起初,她的声音还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但当她讲到团队是如何从分析大量失败项目中得出“摩擦力成本”这个洞察时,语调逐渐变得平稳而自信。她没有鼓吹技术的先进性,而是聚焦于问题本身,用了大量一线员工遇到的真实案例。
“……所以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不是构建另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而是提供一个足够轻量、灵活甚至有点‘好玩’的工具,让它能自然地嵌入工作流程,像润滑剂一样降低协作损耗。”
讲到核心的“元节薅”模式时,她放出了一张精心设计的流程图:“想象一下,市场部的Amy需要为紧急报告做数据可视化,她不再需要层层审批或欠人情找人帮忙。她只需在内部平台发布一个标注了技能要求、耗时和‘悬赏’积分的小任务。而研发部的David,刚好午休前有半小时空余,他刷到任务,觉得有趣且力所能及,一键‘抢单’,完成后不仅能帮到同事,还能积累积分兑换一次专业的职业规划咨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