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铁轨延伸处(大结局) (第1/2页)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转眼已是九十年代初。
四九城的天空下,高楼开始拔地而起,但南锣鼓巷深处的这座四合院,仿佛被时光遗忘,依旧保持着灰墙黛瓦的旧貌,只是更显破败沉寂。
院里的老邻居们,命运早已尘埃落定:阎埠贵和老伴被儿子接去住了楼房,刘海中中风后行动不便,被刘光天夫妇勉强照料着,昔日的大爷威风荡然无存。许大茂在厂里混到退休,成了公园里提笼架鸟的老头儿之一,偶尔吹嘘过往,也无人当真。
傻柱和秦淮茹,在磕磕绊绊中凑合了半辈子,开了间小小的家常菜馆,生意不温不火,算是相依到老。
棒梗劳教回来后,性情大变,成了闷葫芦,顶替秦淮茹进了轧钢厂,娶了个外地媳妇,勉强过着日子。偌大的院子,愈发空旷冷清。
而陈锋的世界,早已与这方寸天地判8若云泥。
过去的十几年,他如同搭乘了一列不断提速的火车,沿着事业的轨道疾驰。
在四九城铁路局运输处处长的位置上,他主导的运输组织优化和安全管理体系改革成效显著,被部里作为样板推广。
凭借扎实的政绩和前瞻性的视野,他在八十年代中期被提拔为主管运输的副局长,随后又调任东北某重要铁路局局长,在冰天雪地中历练数载,成功应对了繁重的煤炭外运压力和复杂的运营环境,展现出卓越的综合管理能力。
期间,他主导参与了数条重要铁路干线的扩能改造工程,积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内燃机车和信号技术,并大力推动计算机技术在铁路运营管理中的应用试点。
他撰写的多篇关于铁路现代化管理的论文,在业内引起广泛关注。每一步,他都走得沉稳而坚实,既抓住了改革开放后铁路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又以务实创新的作风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九十年代初,一纸调令将他召回京,出任铁道部运输局局长,成为核心业务部门的掌舵人。
此时的中国铁路,正面临着经济高速增长带来的巨大运输压力与原有体制、技术落后之间的尖锐矛盾。陈锋站在更高的平台上,以更宏观的视角,参与谋划全国铁路网的规划、既有线提速的战略论证、以及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探索。
他成为了推动铁路事业向现代化迈进的中坚力量之一。
岁月在他鬓角染上了霜华,却也赋予了他更深的沉稳与威严。这年春天,一个重要的会议在铁道部大楼召开,研究“九五”期间铁路发展的重大战略议题。
会议上,陈锋关于必须加快主要干线提速步伐、大力发展重载运输、并积极筹备高速铁路技术研究的发言,观点鲜明,论据充分,虽然仍有争议,但其战略眼光得到了主要领导的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