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5章 潮头立 (第1/2页)
吴建国一案的尘埃落定,如同在铁路局这潭深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的涟漪久久未平。有人拍手称快,有人噤若寒蝉,更多的人则是对那位年轻的运输处长投去了全新的目光。陈锋用一场干净利落的胜利,宣告了一个旧有秩序的终结,也奠定了自己不容撼动的权威。
运输处的工作并未因这场风波而停滞,反而在陈锋的掌舵下,如同上紧了发条的钟表,走得越发稳健有力。清河编组站试点的成功经验,已化作一本本详实的作业手册,下发至全局各个编组站。起初还有段站抱怨“麻烦”、“不习惯”,但当压缩的作业时间、降低的事故苗头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率和奖金时,抵触情绪便迅速被真香定律取代。调度所的标准化流程也逐渐深入人心,以往那种凭经验、拍脑袋的指挥方式少了,代之而起的是基于数据和规章的精准决策。运输处这台庞大的机器,正在被注入一种名为“科学管理”的新活力。
陈锋并没有满足于此。他的目光投向了更远处。七六年末,政治气候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拨乱反正”、“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最强音。陈锋敏锐地意识到,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即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运能不足、技术落后,将是未来面临的主要矛盾。
他在运输处处长任上的第一次全局年度工作计划会上,拿出了一份让所有与会者侧目的报告。报告没有泛泛而谈,而是用大量数据分析了全局客货运量的增长趋势、主要干线通过能力的饱和状况、以及现有技术装备水平与未来发展需求的巨大差距。然后,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前瞻性的设想:着手研究并规划全局运输能力的系统性提升方案,重点包括关键干线扩能改造可行性研究、新型机车车辆引进的初步论证、以及运营组织模式的现代化探索。
这个设想,远远超出了一个运输处长常规的职责范围,涉及计划、基建、工业等多个部门,甚至需要部里的支持。会场一时寂静,几位老资格的处长交换着眼神,有的惊讶,有的不以为然,觉得这个年轻人步子迈得太大、太急了。
主管运输的副局长沉吟片刻,问道:“陈锋同志,你的想法很有魄力。但这些问题牵涉甚广,资金、技术、外部环境都是未知数,你觉得从我们运输处角度,当前能做什么?”
陈锋显然有备而来,从容应答:“局长,我们不做超出权限的事。运输处当前能做的,也是必须做的,是‘摸清家底,提出需求’。我们可以组织力量,更精准地预测未来三到五年的客货运量,找出运能瓶颈的具体点和紧张程度,为计划部门的规划和基建部门的改造,提供最坚实的数据支撑。同时,我们可以开始小范围的技术储备和人员培训,比如,是否可以选派少量业务骨干,跟踪学习外国铁路的先进运营管理经验?是否可以与科研单位合作,对某些关键技术进行先期研究?这些工作,不需要太大投入,但能为未来的大发展做好铺垫。”
他这番话,既展现了宏大的视野,又落点于运输处的本职,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副局长听完,缓缓点头:“未雨绸缪,主动作为。这个思路是对的。可以考虑先搞个内部研究小组,把基础工作做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