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争 (第2/2页)
“我们的技术或许不够‘炫酷’,”张淑芬坦然承认,“但它试图回答一个根本问题:科技发展,究竟是为了扩大控制的精度,还是为了滋养人的自主性和连接感?我们认为,尤其是面对老年人,后者的价值远高于前者。他们的经验、记忆和情感,不是需要被‘优化’的数据,而是值得被守护的财富。”
她最后提到了“琥珀记忆”的警示(未透露具体细节,只抽象为技术伦理风险),强调任何标准都必须包含对技术滥用风险的硬性约束条款。
会场出现了短暂的寂静。有些代表陷入沉思,有些则不以为然。一位学者模样的老者点了点头,低声对旁边的人说:“这话在理,不能只要效率,丢了人性。”
王副总裁立刻起身反驳,语气尖锐:“张校长的话充满了感性的情怀,但忽视了技术的先进性和规模化的现实需求!本地处理如何实现大数据协同优化?算法透明会不会导致核心知识产权泄露?用户自主?很多老人根本没有能力做出复杂选择!我们的系统正是在用AI帮助他们做出更优决策。至于所谓的伦理风险,更不能因噎废食,通过严格的监管就可以避免...”
辩论变得激烈起来。支持金橡树的一方强调效率、规模、先进性;支持春风的一方则更关注伦理、自主、社会长期影响。双方的观点代表了对未来截然不同的想象。
张淑芬团队准备充分,用具体的技术细节和哲学思考回应质疑,但她也清醒地认识到,在这个战场上,技术和理念的优势并非唯一决定因素。她看到不少代表虽然内心可能认同,却因为金橡树的庞大势力和可能带来的商业利益而保持沉默,或者干脆倒向另一边。
研讨会没有当场达成任何共识,但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果——春风团队成功地将一颗质疑的种子,种进了标准制定的讨论之中,打破了金橡树试图一言堂的局面。
散会后,王副总裁走到张淑芬面前,皮笑肉不笑地说:“张校长,情怀可嘉。但市场很现实,老人也很现实,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走。你们那套,太小众了。”
“也许吧,”张淑芬平静地回答,“但总要有人记得技术是为了服务人,而不是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