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之争 (第1/2页)
工信部的标准化研讨会在一座庄重却略显沉闷的部委大楼内举行。会议室里弥漫着咖啡和打印墨粉的味道,长条桌旁坐着来自各大企业、科研院所的代表,个个西装革履,表情严肃。空气中有一种无形的张力,那是利益、理念和未来话语权的交锋。
春风团队的入场显得格格不入。张淑芬穿着一身利落的深色便装,身后跟着技术宅气质的林小雨和依旧工匠打扮的赵刚(他坚持要亲自护卫原型机),与周围的环境形成了鲜明对比。他们被安排在靠后的位置,仿佛只是来旁听的边缘角色。
金橡树的代表坐在前排显眼处,是一位戴着金丝眼镜、言辞犀利的技术副总裁,姓王。他身边围绕着几位助理和法务,气场强大。徐文龙并未露面,显然“淬火”的后遗症仍在,或者他选择了在更幕后操控。
会议前半程,几乎是金橡树及其盟友的独角戏。王副总裁展示了精心准备的PPT,阐述了基于“用户体验”、“数据驱动”、“智能化关怀”的技术框架,大量使用着“云原生”、“AI赋能”、“生态闭环”等时髦词汇。他们的方案看起来光鲜亮丽,结构完整,背后有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用户增长”作为支撑。
“我们的目标是建立一个高效、安全、可扩展的智慧养老平台,让技术真正惠及每一位长者...”王副总裁的演讲流畅而富有感染力,赢得了不少代表的点头。
轮到春风团队发言时,会场的气氛变得有些微妙。张淑芬走到台前,没有华丽的PPT,她只是示意林小雨连接了那台略显笨重的“根须”原型机。
“各位领导,专家,同仁,”她的声音平静却清晰,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金橡树王总描绘的未来很美好。但我们想问,这个‘高效’是为了谁的高效?这个‘安全’是谁来定义的安全?这个‘生态闭环’,最终圈住的是用户,还是资本?”
她的话像一块石头投入平滑的湖面,引起了一阵细微的骚动。王副总裁推了推眼镜,嘴角露出一丝不屑。
张淑芬没有理会,继续道:“我们带来的,不是一套竞品方案,而是一种不同的可能性。我们称之为‘根须’系统。”
她简要介绍了“根须”的理念:数据本地优先、算法透明可审计、用户自主授权、强调人文交互与社区连接。林小雨现场演示了“怀表”如何温和地提醒用户而非强制干预,以及系统如何将生物信号用于激活老人的记忆回溯和家庭互动,而不是用于“优化”和“引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