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宫墙月,照不见旧人影 (第1/2页)
元启二十九年深秋,紫禁城的银杏叶铺满长阶,像一层凝固的金箔。萧彻坐在太和殿的龙椅上,冕旒垂下的玉珠遮蔽了他眼底的情绪,只余指尖偶尔划过御案上的青铜镇纸,发出沉闷的声响。阶下百官奏报的朝仪、边境的军报、漕运的章程,都像隔着一层厚厚的水幕,模糊而遥远。他能精准地在每份奏折上朱批“准”或“再议”,能在兵部尚书提及粮草调度时,随口纠正“西北驿站需增拨三成御寒物资”,可每当退朝的钟声响起,那层维持帝王威仪的冰壳便会寸寸龟裂。
“陛下,太后在长乐宫设了家宴。”魏峰的声音适时响起,带着六年来养成的谨慎。他垂手立在丹墀下,眼角的余光瞥见皇帝拢在袖中的手正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那里本该挂着一枚九龙玉佩,如今却空荡荡的,只余一道浅浅的勒痕。
萧彻起身时,龙袍的下摆扫过金砖地面,发出窸窣的摩擦声。这声音让他没来由地烦躁,仿佛有无数细小的针在刺着太阳穴。他想起三个月前刚回宫时,宫人捧着数十件朝服让他挑选,那些绣着十二章纹的锦缎贴在皮肤上,竟让他生出一种穿错了衣服的荒诞感。直到现在,他仍不习惯这身沉重的龙袍,总觉得领口的盘扣勒得他喘不过气。
长乐宫的暖阁里燃着银丝炭,空气中弥漫着甜腻的桂花糕香气。太后端坐在上首,鬓边的赤金镶红宝石簪子随着她的动作微微晃动,目光落在萧彻身上时,带着一种审视与欣慰交织的复杂情绪。“彻儿,你大病初愈便要处理朝政,哀家瞧着你清减了不少。”她示意宫女布菜,“尝尝这个莲子羹,是你从前最爱吃的。”
白玉碗里的莲子羹熬得软糯,冰糖的甜味恰到好处。萧彻舀了一勺送入口中,舌尖却突然泛起一阵陌生的涩意。他想起某个模糊的场景:土灶上的陶罐咕嘟作响,一个穿着粗布裙的女子正用木勺搅动着锅里的东西,蒸汽氤氲中,她侧过脸笑道:“阿尘,快趁热喝,这是新收的小米熬的粥。”那粥没有甜味,甚至带着点粗粮的糙感,可此刻想起来,喉咙里却像堵着滚烫的棉絮。
“陛下在想什么?”太后的声音陡然冷了几分。
萧彻回过神,将碗放在桌上,语气平淡:“在想江南的秋汛。”
太后显然不信,却也不再追问,转而提起另一件事:“六宫无主已有半年,哀家与大臣们商议过,丞相之女苏婉仪温婉贤淑,堪为后位。下个月初三是吉日,便将册封大典办了吧。”她的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仿佛这只是在讨论天气。
萧彻握着玉勺的手紧了紧,勺柄的冰凉透过掌心传来。他想起魏峰呈上的画像:苏婉仪柳眉杏眼,确是标准的大家闺秀。可不知为何,他看着那画像时,脑海里却反复出现一个模糊的轮廓——那人的眼睛不是这样的,眼角微微上挑,笑起来时会有两个浅浅的梨涡,皮肤是被太阳晒出的健康麦色,不像苏婉仪,白得像上好的宣纸。
“此事……容朕再考虑。”他听见自己这样说。
太后猛地将茶盏顿在桌上,茶水溅出几滴在描金的桌布上:“考虑?哀家已经替你考虑得很清楚了!你以为这六年来哀家是怎么撑着这大靖江山的?如今你回来了,却连立后这样的大事都要推三阻四?”她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压抑多年的委屈与愤怒,“你忘了当年宫变时,是谁带着禁军护着你突围?是谁在你‘驾崩’的流言里,硬生生压下了诸王的叛乱?”
萧彻沉默地看着她。他知道太后说的是事实。元启二十三年那场宫变,他率心腹突围时被流矢击中坠崖,是太后以雷霆手段稳定朝局,对外宣称皇帝“龙体违和,需静养”,这才没让觊觎皇位的诸王有机可乘。这份恩情,他不能忘。
“臣女苏氏婉仪,参见陛下,太后娘娘。”一个轻柔的女声打断了殿内的僵持。苏婉仪穿着一身藕荷色宫装,提着裙摆款款走进来,发髻上只簪了一支碧玉簪,显得清丽脱俗。她走到萧彻面前盈盈下拜,动作标准得像一幅精心绘制的仕女图。
太后的脸色这才缓和下来,招手让她到身边:“婉仪来得正好,哀家正与陛下说你册封的事呢。”
苏婉仪的脸颊泛起红晕,偷偷抬眼看向萧彻,目光里带着羞涩与期待。可当她的视线与萧彻相遇时,却莫名地打了个寒颤。那双龙椅上的眼睛深邃得像寒潭,没有丝毫温度,仿佛在看一件无关紧要的器物。
萧彻的目光掠过她的脸,落在她身后的窗台上。那里摆着一盆开得正盛的秋海棠,花瓣上还沾着水珠。他忽然想起茅屋后墙的那丛野蔷薇,每年春天都会开出星星点点的白花,阿禾总爱摘几朵插在粗陶瓶里,说“屋里有了花,就不显得冷清了”。那时他还笑她,说“花又不能当饭吃”,结果被她追着用扫帚打。
“陛下?”苏婉仪怯生生的声音将他拉回现实。
萧彻收回目光,站起身:“册封之事,便依太后的意思。”他没有再看苏婉仪,转身朝殿外走去,龙袍的衣摆在暖阁的金砖上拖曳出长长的影子,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口。
大婚那日,整个紫禁城都笼罩在一片喜庆的红色里。宫灯从午门一直挂到坤宁宫,红绸缠绕着廊柱,连空气里都飘着胭脂与酒的味道。萧彻穿着十二章纹的衮服,胸前的龙纹在烛火下泛着冰冷的光泽。苏婉仪头戴凤冠,面覆红盖头,被喜娘搀扶着走进坤宁宫时,脚步轻得像一片羽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