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分类桶里的暖 (第2/2页)
推着小推车往王爷爷家走,小推车是社区送的,蓝色的,车轮有点晃,我只能用右手扶着车把,慢慢走。左手腕越来越疼,像有根细针在扎,我时不时停下来,用右手揉一揉,心里想着“再坚持会儿,王爷爷还等着呢”。路过便利店时,想起口袋里只剩20元,是昨天卖可回收物赚的——30斤塑料瓶,卖了21元,我留了1元坐车,剩下的20元揣在兜里,够买两个馒头,再给老伴买包薄荷糖。他最近总口干,说分类点的风“刮得嗓子疼”,薄荷糖能润润嗓子。
我停下车,让老伴坐在便利店门口的台阶上,台阶上还留着早上扫的落叶,我用脚把落叶拨到一边,“爷爷坐在这等着,别走开,阿婆买完馒头就回来”。他点点头,把分类卡放在膝盖上,双手护着,还抬头看了看便利店的招牌,像在记位置。我走了几步,又回头叮嘱:“爷爷别跟陌生人走,阿婆很快就回来”,他又点点头,挥了挥手里的分类卡,意思是“我等着”。
便利店的包子刚出锅,热气腾腾的,我买了两个,一个肉包,一个白面馒头,又拿了包薄荷糖,结账时老板说“20元正好”。我把肉包和薄荷糖揣进内袋,把白面馒头放进帆布包,想着“肉包给爷爷吃热的,薄荷糖让他含着,我吃凉馒头就行”。
买完东西,我赶紧牵着老伴往王爷爷家走。王爷爷住在3栋一楼,门口堆着个鼓鼓的蛇皮袋,袋子上还贴着张纸条,写着“美娟:瓶已洗干净,放心分”。见我们来,王爷爷赶紧从屋里迎出来,手里还端着杯菊花茶,“美娟来啦,快进来坐,我给你泡了菊花茶,解解渴”。杯子是个搪瓷的,上面印着“劳动光荣”,是王爷爷年轻时得的奖品。
“不用了爷爷,咱们先分瓶子,一会儿还要回分类点,别耽误了记数据”,我摆摆手,把帆布包放在门口的小桌上,从里面掏出副粉色乳胶手套戴上。手套有点紧,我费力地扯了扯,才把手伸进去——这是孙子买的,我舍不得用,只有帮街坊分东西时才戴,怕把手上的油蹭到瓶子上,影响回收。
打开蛇皮袋,里面的塑料瓶都洗得干干净净,瓶身上没有一点油污。我把瓶子一个个掏出来,放在地上摆好,“爷爷您看,这种透明的空瓶,要先把瓶盖拧下来,瓶盖是其他垃圾,瓶身是可回收的,还要捏扁了放蓝桶,这样能省地方”。说着就拿起个空瓶,用右手捏住瓶身中间,用力捏扁,左手腕疼得我皱了皱眉,却还是装作没事的样子,把捏扁的瓶子放进旁边的小筐里。
王爷爷学得很认真,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把“拧瓶盖、捏扁”四个字记下来,字写得歪歪扭扭,却一笔笔很清楚。他拿起个瓶子,学着我的样子拧瓶盖,手指有点抖,拧了三次才拧开,“美娟你看,我拧开了!”他像个考了满分的孩子,举着瓶盖给我看。我点点头,笑着说“爷爷真棒,分的没错,下次你就能自己分了”。
分完瓶子,我把透明的和有色的分开捆好,放在小推车上,“爷爷,共38个瓶子,19个透明,19个有色,攒够50个就能换多肉了”。王爷爷点点头,把菊花茶塞进我手里,“你拿着路上喝,不然一会儿该凉了”,我推辞不过,接过杯子,喝了一口,菊花的清香混着甜味,在嘴里散开,心里暖暖的。
刚想回分类点,就看见小张提着个黑色垃圾袋往分类点走,袋子没系紧,露出半截电池的包装纸,眼看就要扔进绿桶。我赶紧喊住她:“小张,等一下!”她转过头,头发有点乱,脸上带着急色,“刘姨,我赶时间上班,晚点再分行不行?今天要迟到了”,说着就想把袋子扔进去。
我快步走过去,从帆布包里掏出张画着电池的提醒卡,卡上画着个大大的红色电池,旁边写着“有害垃圾,放红桶”。“姑娘你看,电池是有害垃圾,得放红桶里,你看这卡上画的电池,跟你袋子里的一样,要是放进厨余桶,里面的汞会污染土地,种出来的菜都不能吃”,我把卡递到她手里,又指了指红桶上的卡通画:“你记着这个红桶,上面画着骷髅头,下次就不会错了”。
小张接过卡,脸有点红,挠了挠头,“刘姨对不起,我不该跟你急,早上起晚了有点慌,下次我肯定分对”。说着就把电池掏出来,小心翼翼地放进红桶,还把卡塞进钥匙扣里,“我贴在钥匙上,天天看,肯定忘不了”。她掏出手机看了看时间,“刘姨我先走了,下午下班我来帮你整理数据”,我笑着点点头:“好,路上慢点”。
回到分类点时,已经快中午了,太阳有点晒,把分类桶晒得有点烫。我把老伴扶到树荫下的小凳子上,从内袋里掏出薄荷糖,剥了一颗放进他嘴里,“爷爷你吃颗糖,润润嗓子,这糖是薄荷味的,凉丝丝的”。他含着糖,嘴角翘了起来,笑着说“甜”,还从口袋里掏出张分类卡递给我:“娟娟,记数据”,卡上用铅笔歪歪扭扭写着“蓝桶:15斤”,是他刚才在便利店门口偷偷记的,虽然数字不准,我却笑着接过来,“爷爷记得真准,比阿婆还厉害,阿婆一会儿就记”。
我从帆布包里掏出笔记本,蹲在分类桶旁记数据,左手腕疼得厉害,只能用右手写字,字写得有点斜。老伴坐在旁边,手里攥着分类卡,时不时帮我递个铅笔头,虽然递错了好几次,我却耐心地接过,说“谢谢爷爷”。
收工时,街坊们陆续来帮忙——王爷爷推着小推车来运可回收物,车斗里还放着那盆菊花茶,“美娟,你没喝完的茶,我给你带来了”;李婶带来了刚熬的绿豆汤,装在保温桶里,“天热,喝碗绿豆汤解暑,我放了点糖,你尝尝”;小张帮着记当天的分类数据,还把数据输进了Excel表格,“刘姨,今天可回收物18斤,比昨天多了3斤”。
老伴突然站起来,走到分类点旁的迷你分类模型前——那是孙子用快递盒做的,四个小桶摆得整整齐齐,桶身上还贴着刘美娟画的卡通画。他指着模型说“娃……做的”,眼里亮了亮,像想起了什么。我赶紧从包里掏出孙子的照片,照片上孙子举着环保比赛的奖状,笑得很开心,“爷爷,你记得娃呀?他快放暑假了,说要回来帮咱们分垃圾,还带新的分类手册”。
他接过照片,用手轻轻摸了摸,手指在孙子的脸上蹭了蹭,突然哼起了段不成调的歌:“红桶电池,蓝桶瓶,绿桶剩菜,灰桶纸……”是孙子去年教他的分类歌,他居然记住了!我跟着哼起来,眼泪掉在照片上,晕开了孙子的笑脸。李婶递来张纸巾,“美娟,高兴的泪,该哭”,王爷爷和小张也跟着笑,分类点旁的笑声,飘得老远,连社区的流浪猫都凑过来,蹭了蹭我的裤腿。
三、分类桶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鼻尖还留着薄荷糖的甜味和菊花茶的清香,左手腕的疼痛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便利店柜台的凉意——我变回了自己,手里还拿着刚热好的包子,蒸汽在玻璃上凝了层雾,模糊了窗外的分类点。
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社区群的消息,一条接着一条,像小太阳一样暖:
“@所有人好消息!刘姨的老伴康复有大进展啦!现在能准确认出刘姨了,还能自己分对塑料瓶和电池,康复师说这是‘记忆锚点’的作用,分类点成了他的‘安全区’!”
“刘姨的孙子放暑假回来啦!带了台智能分类设备,能语音提示垃圾类别,还帮社区做了分类宣传视频,视频里有刘姨教街坊分类的场景,现在年轻人都主动来学分类,再也没人乱投了!”
“王爷爷、李婶、小张他们凑钱给分类点装了遮阳棚,棚顶是蓝色的,还画了四个卡通垃圾桶;买了新的分类桶,桶上的卡通画是小张帮着重新画的,比以前更清楚,还加了夜光条,晚上也能看清!”
“社区给刘姨评了‘最美环保守护者’,还请她当分类培训师,每周三下午给新居民上课,刘姨说要把孙子教的智能分类知识和自己的手绘手册结合起来,让更多人学会分类!”
我赶紧擦干净玻璃,往分类点跑。远远就看见新搭的蓝色遮阳棚下,围满了街坊,暖黄色的灯亮着,照在新的分类桶上,桶身的夜光条泛着淡淡的光。刘美娟正站在智能分类设备旁,给几个新居民讲分类知识,手里拿着孙子做的智能分类卡,卡上能显示垃圾类别,还能播放她的语音提示:“塑料瓶请放入蓝色可回收垃圾桶”。
她穿着件新的藏青色冲锋衣,是街坊们凑钱买的,领口没了破布,拉链也很顺滑;左手牵着老伴的手,老伴穿着干净的衬衫,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手里攥着张新的分类卡,卡上画着他和刘美娟的合照,背面写着“2024.7记得娟娟”;右手拿着个麦克风,是社区送的,怕新居民听不清。
孙子站在旁边,帮着演示智能分类设备,设备屏幕上显示着“今日分类正确率98%”,他还把提示音设成了刘美娟的声音,“这样爷爷更容易记住,其他老人也熟悉”。有新居民问“怎么分外卖盒”,孙子就点开设备里的动画,动画里刘美娟手绘的卡通人物正在拆分外卖盒,“大家看,米饭倒绿桶,盒子擦干净放蓝桶,汤汁别洒”,新居民们看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
王爷爷推着小推车来运可回收物,车斗里放着盆多肉,是他用攒的塑料瓶换的,“美娟,我把多肉放分类点旁了,你看好看不?以后咱们分类累了,就能看看花”。李婶在给新居民发加厚分类袋,袋口印着小太阳图案,“这是美娟以前总给我的那种,厚袋子不容易破,大家放心用”。小张在帮着记录数据,还把数据投屏到设备屏幕上,“大家看,咱们社区这个月可回收物比上个月多了100斤,说明大家都学会分类了”。
社区主任手里拿着个红色证书,笑着走进来:“刘美娟同志,这是‘最美环保守护者’的证书,是大家投票选出来的,你用耐心和坚持,让咱们社区的环境变好了,还帮着老伴留住了记忆,你是咱们社区的榜样!”刘美娟接过证书,手指有点抖,眼眶有点红,却笑着说“谢谢大家,我只是做了点小事,没想到大家这么帮我,要是没有街坊们,我也坚持不下来”。
老伴突然举起手里的分类卡,对着新居民们说“分垃圾,美娟教的”,声音有点沙哑,却很清楚。新居民们笑着鼓掌,刘美娟蹲下来,抱着老伴的肩膀,“爷爷说得对,是大家一起学,咱们才能分这么好”。
“美娟,给你留的热包子!”我喊她,她笑着走过来,接过包子,先掰了一半给老伴:“爷爷,吃包子,刚出锅的,软和”,老伴接过包子,咬了一口,笑着说“娟娟的包子香”。孙子也凑过来,帮刘美娟揉了揉左手腕:“阿婆,今天别太累,智能设备能帮着记数据,您歇会儿,我来给大家讲课”。王爷爷递过来杯菊花茶:“美娟,刚泡的,你喝了解解渴”,李婶递过来双新的毛线袜:“这是我给你织的,比上次的厚点,冬天穿暖和”。
刘美娟接过菊花茶和毛线袜,眼里的泪终于掉了下来,却笑得很开心:“谢谢大家,我这心里比喝了蜜还甜,以后咱们一起分类,把社区的环境弄得更好,让爷爷记住更多事”。说着她举起手里的分类卡,卡上画着四个卡通垃圾桶,旁边写着“垃圾分一分,环境美一分;日子慢一慢,记忆多一分”,街坊们跟着念起来,声音飘在社区的风里,暖暖的,连天上的太阳都好像更亮了。
我看着分类点旁的热闹——新居民认真听着分类知识,老伴和刘美娟手牵着手,孙子演示着智能设备,王爷爷和李婶忙着帮忙,流浪猫躺在多肉旁晒太阳,突然明白刘美娟分类桶里的秘密:那些分类卡、手绘手册、帆布包,不是“琐碎的工具”,是她用耐心守护社区的干净,用温情留住老伴的记忆;那些街坊的帮忙、孙子的孝顺、康复师的照料,不是“偶然的善意”,是生活里最朴素的温暖,把难日子熬成了甜。
第二天早上,我还没开店,就看见分类点的蓝色遮阳棚下亮了灯——刘美娟牵着老伴来了,手里拿着新的分类手册,孙子跟在后面,帮着搬智能设备。阳光透过遮阳棚的缝隙洒下来,落在分类桶上,落在他们的笑脸上,像撒了层金粉。老伴手里攥着新的分类卡,卡上画着个小太阳,他举着卡跟刘美娟说“分垃圾,开心”,刘美娟笑着点头,帮他把卡贴在分类桶上。
我想,以后的日子,春熙里的分类点,会一直这么暖,像刘美娟常说的:“只要大家一起分,再难的日子,也能分出新希望;只要心里装着暖,再平凡的日子,也能过得甜滋滋的”。而这份甜,会像分类点旁的多肉一样,慢慢生长,蔓延在社区的每个角落,留在每个街坊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