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三章 为政不难? (第2/2页)
“是啊,不到万不得已,谁愿意背井离乡?”周山长深以为然道:“名义上认个爹或者卖身为奴,就可以继续过日子,只是把交税的对象从国家换成士绅罢了。”
“难道没有能臣可以解决吗?”朱子和听得憋气,问道:“就像边患可以指望杨一清那样。”
“难啊。”老山长还是叹气道:“孟子曰‘为政不难,不得罪于巨室’。”
“而且能干到能臣这一步的,本身家族就已经是巨室了。得有圣贤的觉悟,才能自己对自己动刀子……”周山长轻声补充道:“总之,这件事说就人人痛心疾首,干就人人无能为力。”
“记住了,一件事,必须要皇上、巨室、百姓都想去做,才可以做成。”老山长缓缓道:“这三方少了哪一方都做不成。”
“那就是什么也做不成。”苏录终于忍不住哂笑一声道:“这三者的想法,什么时候都统一不起来,亡国灭种的时候都不会!”
“……”老山长闻言微微动容,周山长忙沉声呵斥道:“弘之,别胡说。”
“哎。”老山长却摆摆手道:“这里是书院,就该畅所欲言。”
说着他正色问苏录道:“弘之,那依你之见,大家就只能坐着等死了?”
“那弟子就妄言了。弟子窃以为,如果一件事摆明了利国利民,三方中的两方都想去做,那么反对的一方他就是反动的!”苏录沉声道:
“要是反对的一方,都无法正大光明地反对,只能搞这些下三滥的盘外招,就说明它是极其反动的!”
“越说越不像话了!”周山长忍不住又呵斥一声。
“呵呵呵,不要着急对号入座嘛,弘之又没有指名道姓说是哪一方……”老山长摆摆手,示意周山长稍安勿躁道:“先听他把话说完嘛。”
“自古亡国者,内忧、外患也。内忧远甚于外患,而内忧者,每朝每代,恒为兼并也!”苏录便接着道:
“兼并是人性使然。不管三方中的哪一方,都会尽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想要占据更多。但百姓总是不能如愿以偿,总是会成为被损害的一方!”
“所以只需要看剩下两方,谁希望改变现状,谁就是同样被损害的一方。谁希望维持现状,谁就是在当今形势下的获利方。”苏录没有讲任何大道理,只是通过严密的逻辑,就让所有人都无法反驳。
“呵呵呵……”老山长听完后,拢须笑道:“这么说,皇上心心念念想要清查户口,所以是被损害的一方。巨室拼命阻挠,所以是获利的一方,反动的一方,甚至是极其反动的一方?”
“学生并没有亲身经历巨室之害,但以听到的情况分析看,似乎是这样的。”苏录点点头,又恢复了绵里藏针的风格。
“可孟子都说了,不得罪于巨室。那该如何是好呢?”老山长定定望着苏录,找出问题痛骂一顿并不能解决问题。虽然他也不指望苏录小小的年纪有什么良策,但还是希望能听到一点不一样的东西。
“如果真的不得罪巨室,国家就不会亡,那现在应该依然还是司马家的天下!所以弟子以为,朱子所注乃是正理——‘故巨室之心难以力服,而国人素所取信;今既悦服,则国人皆服。’孟子的重点是使其悦服,而不是单纯的媚于巨室!”苏录的回答果然没有令老山长失望。
这么长时间的八股文写下来,苏录已经习惯性先在理论上站住脚,然后再展开自己的论述了。他接着道:
“所以孟子理想的为政者,是既能使巨室悦服,又能推行利国利民的改革,能做到这一点,当然‘为政不难’。”
“哈哈哈,说得好!写下来的话又是一篇好八股啊!”老山长拊掌大笑。笑毕,又悠悠问道:
“只是这样一来,不又回到老夫一开始的论调,得三方都想干才行?”
“学生以为,孟子这番话在当时是没错的,但现在所谓的巨室成色远远无法跟先秦两晋时比,甚至连唐朝也不如。”苏录却语气冷硬道:
“他们没资格被称为巨室阀阅,最多就是些学阀罢了。”
“这倒是,那些开国靖难的真正阀阅,早就已经黯然退场了。”老山长点点头,笑道:“你这个用词倒是新鲜准确。现在的高门大户,确实都依托于科举,而不是唐朝以前那样……”
ps.还是写了个对时,两章没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