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章 安排得明明白白 (第1/2页)
朱玠寻思一会儿,忽然又击掌道:“对了,我想起来,弘之说过,他还有个哥哥!”
“他二哥已经是奢妹妹的了。”朱家小姐以手扶额道:“而且也不是我喜欢的类型。”
“不是不是,我是说他还有个大哥!”朱玠摇头道:“我记得弘之提起他大哥就赞不绝口,想来人品、相貌都不会差。”
“爹……”朱家小姐无语至极,“合着我就非得嫁给苏家不行?”
“老爷你冷静一下。”张夫人也觉得朱玠魔怔了,忙劝解道:“你看上的是弘之这个人,不是他兄弟。”
“哦,也是。”朱玠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头了,摆摆手,尴尬一笑道:“当我啥都没说。”
但跟张夫人以为的不一样,他是突然想到苏录和黄峨九成九成不了,到时候自己不就又有机会了?
~~
这天下课后,苏录从朱璋手里,收到了朱琉的京里来信。
春末夏初,天长了很多,回家路上还亮着呢。他索性便抽出信纸,边走边看起来。
朱琉信上的落款时间是三月底,要比他给家里的信晚些日子,且走的不是驿传加急,而是正常的递传邮路,所以苏录收到的时候已经是四月底了。
当然苏录不挑理。山长能在高中之后,还想着自己,他就已经受宠若惊了……
此时的朱琉显然还不知道他大哥去世的噩耗,依然沉浸在高中的喜悦中,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幸福。
他跟苏录炫耀说,自己已于殿试后八日,通过了馆选,成为一名光荣的庶吉士,接下来要在翰林院坐馆三年了。
朱琉还很欠揍地抱怨说,别的进士登第后,在‘选期未及之时,多以省亲省墓为辞,告假得暂归里。’风光回乡,光宗耀祖去了!
而他们这些‘苦命庶常’,却还得老老实实坐馆三年,等散馆之后才能告假归省。但一想到三鼎甲因为即刻授官,必须要遵守文官任职六年,方得省亲的规定,心里就平衡些了……
“切……”苏录失笑抬头,看看漫天的红霞,他能想象得到,山长写这一段时的嘴脸。
真是‘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啊!
还没完,朱琉又炫耀说,馆选次日,他又在文华殿日讲后,和全体庶常同侪拜见了皇帝陛下。
而且幸得皇帝垂青、王余姚公严选,他与另外几位同侪一道,被定为了日讲展书官!
苏录虽然不知道这展书官是干什么的,但想来能在皇帝面前天天露脸,肯定会抢破头的。
不过既然定人选的是王华王老状元,那自然少不了山长一份儿……
“山长真是否极泰来,天高地阔了。”苏录也真心替朱琉高兴,十几年苦苦坚持,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了。
半年前还蜗居在山沟里教书,半年后已经金殿传胪,到皇帝面前展书了。人生变化之大、际遇之奇,莫过于此了吧?
当然这也说明,确实得上头有人才行。三年前,那几位老大人都还没现在这实力呢。
好在山长给他写信,也不纯是炫耀,还有好消息告诉他——
朱琉告诉苏录,自己已经跟王守仁讲过,想让学生拜他为师的事情了。
王守仁看了朱琉带去的几篇文章,尤其是那篇《过宋论》,便欣然同意了。
朱琉还建议他,最好提前参加明年的童试。朱山长说,以他的文章笔力,再加上朱家的照应,中个生员应该难度不大。
朱山长又细心提醒他,不用太担心童试的大题。童试毕竟只是府县学的入学资格考试。哪怕是院试,大宗师也不会在五经题上难度的,不然就童生那点水平,基本都得抓瞎。
尤其是治《礼记》的人本来就少,只要不出现明显的谬误,基本不会导致落第的。
所以童试还是要靠四书文决胜负,而这正是苏录的强项。另外朱琉提醒苏录,如果决定明年应试,下半年一定要加强朝廷律例、策论时政的学习。
朱琉告诉苏录,虽然这些题目做得好,并不会保证你被录取。但很多读书人因为轻视这些杂项,应试时难免出现纰漏——
就算州县官手下留情取中了你,但所有人的试卷都是公开的,肯定会有人逐字逐句地挑你毛病。一旦发现了问题,到时候大家都难受。
所以必须在细节上做到完美,才能确保万无一失。
朱琉又为他继续规划说,等他中了秀才之后,就立马请长假进京游学,跟着王守仁学上一年半载,说不定还能得到王老状元的指教。
一切顺利的话,下科秋闱便可入场一试了……
看来朱传胪确实比朱山长自信太多,已经把苏录的举人之路,安排得明明白白了!
不过苏录也知道,这不是朱山长过于兴奋,大言炎炎,而是在提醒他,动作一定要快!只要中了举人,接下来一切都好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