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剧本的归宿 (第2/2页)
导演对龚雪的形象和专业素养很满意,但仍有顾虑:“龚雪同志,你的条件很好,有拿过奖。不过这个角色有不少野战救护和训练场的戏份,会比较辛苦,听说你才生了孩子”
“导演放心,我能吃苦。为了贴近角色,我可以提前下部队体验生活,学习基础医疗护理和野战救护流程。”龚雪道。
她的诚意和专业态度打动了导演和制片方,经过综合考量,龚雪顺利被确定为女军医林静的扮演者。
与此同时,何耀宗也给花城的何雨焱打了电话,告知剧本修改方向和最终片名。
何雨焱在电话那头哈哈大笑:“《基石》?好名字!我们这些当兵的,就是国家的一块砖,一块基石!你小子这回干得不错!等你五婶生了,我带她和小家伙去探你的班!”
“五叔,剧本里可还给你们七连留着位置呢,到时候少不了要‘真’官兵上阵配合拍摄。”
“没问题!七连全连官兵保证完成任务!正好也检验一下我们的训练成果!”
八月份,《基石》剧组在北方某军营正式开机。
没有盛大的开机仪式,剧组主创和主要演员向部队首长和官兵代表做了简短汇报后,便投入了紧张的拍摄。
第一场戏就是连队接收新式装备后,官兵们面对复杂操作手册一筹莫展的夜戏。
龚雪剪短了头发,穿着合身的军装,和其他演员一起,在探照灯下反复排练、走位。
正是盛夏,天气酷热,她却毫不在意,专注地揣摩角色状态。
何耀宗作为联合编剧,全程跟组。
他看着自己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在导演的调度、演员的演绎下一点点变得鲜活,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他也更深切地体会到,在内地创作主流题材作品,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艺术灵感,更是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
部队实拍还真拉去了粤省,其他部队没那些装备啊,就算借装备也用不好,所以只能找熊杰那个师。
“什么,真的假的?”熊杰接到通知高兴的自拍大腿。
“老熊你不疼么?”余从戎不知道什么时候出现。
“哈哈哈哈。”熊杰照着余从戎肩膀头子就是两巴掌。
“嘶,你发什么疯。”
“我们师要出名了。”
“出什么名?”余从戎道。
“拍电视剧,上电视。”熊杰道。
“啊?”
“是这么回事”熊杰简单说了一下。
“柱子家的二小子可以啊,还真让他弄成了,这事军区答应了?”余从戎笑着道。
“嗯,我才接到通知。”
“我们要做什么准备?”
“等八一厂的来了再说,我哪知道人家具体要拍啥!”
“哦,这么好的事,我去告诉万里。”
“千里就不用我说了,他应该知道的比我早。”
不久后,剧组入驻粤省军区某部,开始拍摄。
真实的军营环境中拍摄真实的官兵自然是鲜活的。
官兵们由最初的不好意思,不知所措,渐渐变成了做真我,为拍摄增添了许多剧本之外的真实感。
拍摄间隙,龚雪抽空去探望了在家养胎的周白鸽。
“五弟妹,感觉怎么样?”龚雪看着周白鸽微微隆起的小腹,关心地问。
“挺好的,就是有时候闷得慌。”周白鸽笑着拉龚雪坐下,“你们拍戏才辛苦呢,我看耀宗那小子写的故事挺好,就是把我写成那样,怪不好意思的。”
“五婶,您可别这么说,您和五叔就是现成的榜样。”正好过来探望的何耀宗接口道,“导演还夸呢,说咱们部队的官兵本色出演,效果特别真实。”
周白鸽被逗笑了:“你五叔要是知道能上电视,指不定怎么臭美呢。对了,三嫂,拍戏累不累?”
龚雪摇摇头:“还好,剧组大家都挺照顾的。就是这南方的天气,比四九城热多了,穿着军装一会儿就一身汗。”
妯娌俩聊着家常,分享着各自的工作生活,然后何耀宗就当了一回厨子。
老何家的男人怎么可以不会做饭呢,这顿饭自然是受到了两个婶子得夸赞。
花开N朵各表一枝,再说何雨鑫这边,过了年他在四九城忙得脚不沾地。
凭借敏锐的眼光和积累的人脉,他不仅在老城区核心地段入手了几套位置绝佳的四合院,更是按照何雨柱的要求开始寻找合适的住宅用地和商业用地。
连李成儒都被他拉上为黄河集团在内地的长远发展跑马圈地。
期间,他还收到了周父的几份托付,利用集团的国际渠道,成功为内地引进了几单大型二手设备。
这些设备技术在仍属先进,主要还是受世界大环境影响那些厂矿都干不去了,才捡了便宜,价格自然不用说,远低于全新设备。
值得一提的是,其中一笔交易,鄂省某方单位不想贷款,又付不起设备款,人家主动提出要跟黄河合资,经过几轮磋商,签订合同后,那家精密仪器厂由此挂上了“黄河”的牌子,成为黄河集团深化内地产业布局的又一步棋。
何雨鑫也没忘了大哥说的计算机产业基地的事,他跑遍了四九城,最后还是选在了中关村。
地拿下来后,然后他就开始联系帮君悦盖楼的那些公司,谈建厂的事情,这么大的工程对方求之不得,很快意向就签订了,由于君悦的工程还没做完,所以要等一等。
厂子有了着落,下一步就是最核心的问题,人。
他首先把目光投向了中关村渐渐崭露头角的联想。
特别是那位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卡”的倪光南总工,更是他重点想争取的目标。
他亲自上门,开出的条件堪称优厚:高薪、独立实验室、充足的研发资金,甚至承诺解决家属工作。
然而,几次接触下来,结果却不如人意。
倪光南态度很客气,但意向却很明确,不去。
他所在的团队正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一心想要做出真正属于中国的计算机,对于何雨鑫这边虽然条件诱人,但“外资”的背景,让他们多少有些顾虑,最终婉拒了邀请。
挖角失利,让何雨鑫有些挫败感。
他打电话给香江的何雨柱汇报情况,语气里带着无奈:“大哥,联想那边没谈下来,倪工他们志向远大,觉得咱们这庙,可能不够‘根正苗红’。”
电话那头,何雨柱笑道:“这才哪到哪,再说了强扭的瓜不甜。我们要做的事估计十年二十年后他们才会反应过来,这就是眼光和选择的问题,他们会后悔的,终身。”
“有这么夸赞?”何雨鑫惊讶道。
“有,等以后他们想来咱们还要看看他们够不够格呢。”
“可是,国内这方面有经验的人才太少了”何雨鑫皱眉道。
“其实并不少,只不过都在你不知道的地方罢了。”
“怎么说?”
“你现在的关系也不少了,去问问那些研究所,里面因为条件所限,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的人,才是我们更应该去找的。”
“啊,我想到过那些地方,觉得不好去挖人就没去。”
“怕什么,该去就去,又不是把人挖出国。我记得前两年看过一些内部资料,上海无线电十四厂有个叫王守觉的工程师,在模拟电路方面很有想法;还有一位叫许居衍的专家,在集成电路设计上很有见地,反正诸如此类的很多了,你你派人去接触一下,不要影响人家正常工作,态度诚恳一点,听听他们需要什么。”
“好。”
“另外,新加坡实验室那边,我可以先帮你调几个骨干过去撑起前期框架,带带新人。”
“嗯,其实没那么急,厂子还没开建。”
“厂子是厂子,你可以先租个地方搞实验室,设备么,按照新加坡的给你搞全套。”
“太好了。”
“大学你也要留意一下,还有鲁省省会有个浪潮你可以去看看,那边应该有不少人才。”
“哥,你在香江怎么比我这个在内地跑的消息还灵通,你是不是还有什么消息渠道没告诉我?”
“多看报纸。”
“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