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读书 > 大宋文豪 > 第343章 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

第343章 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

第343章 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 (第2/2页)

这位未来的“拗相公”,出了名的不贪财不好名,几乎是个没有弱点的人。
  
  而陆北顾跟王安石的交情,虽然因为青松社的存在,比之他与包拯的交情要好一些,但仅凭交情,是不可能打动王安石的。
  
  想要王安石用其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进行反调查,那么陆北顾必须要拿出足以打动王安石的东西。
  
  想到这里,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在他刚想出些眉目时,一阵类似编钟的声响,便响起了。
  
  内侍们开始安静而迅速地将殿内考生的贴经卷子收上去,随后,将墨义的卷子发了下来。
  
  跟宋庠和冯京在考前告诉他的一样,殿试的墨义跟省试的墨义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倒不是墨义题目不从《春秋》和《礼记》里面出了,也不是题目难度有什么明显变化,而是题目形式和考察的主要方向都不一样了。
  
  礼部省试的墨义,主要用意是筛选,所以会专门挑一些幽微深邃的题目来考,考察的是学生的辨析能力和临场反应能力。
  
  而殿试的墨义,则主要考察的是考生“忠孝仁义”的立场,故而会将《春秋》和《礼记》糅合在一起考,而非分开单独考各自的题目。
  
  譬如第一题,“《春秋》桓公二年载‘滕子来朝’,《公羊传》谓‘桓内弑其君,外成人之乱,滕子何以朝之?讥也’。然《礼记》有云‘诸侯相见于郤地曰会,莅牲曰盟,未言朝聘之非’。试问滕侯于弑逆之际行朝礼,是尊王耶?是附恶耶?当何以权衡《春秋》褒贬与《礼记》典制之异同?”
  
  这种题目,一点都不难,但考生想要入得官家的眼,就要把“尊王攘夷”这个点死死地抓住。
  
  ——因为你得通过这道题的回答,让官家看到你的立场。
  
  若是稍微偏离点,真的在辨析方面着重着墨,亦或是为滕侯回护几句,那就完了,名次指定高不了。
  
  陆北顾脑海中念头转动,很快就定下了“应该深掘王朝正统性与礼制冲突,以“尊王攘夷”为纲,剖解滕侯进退失据之窘”的答题思路。
  
  他提笔写下。
  
  “滕侯之朝,非尊王也,附恶也。《春秋》书‘滕子’者,贬其爵也。桓公弑逆,天下共愤,滕侯不讨贼而反朝之,此为认篡弑为合法,《公羊》‘讥’之深矣!至于儒者所言乃常礼,然《春秋》有‘变礼’,即当非常之时,朝聘之礼即为附逆之证。昔管子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滕侯维纲不振,故夫子削爵书‘子’以诛其心。”
  
  随后的墨义题目,也都是在考察类似的立场。
  
  其中也有宋庠给他准备过的重点,比如“孝”。
  
  “《礼记·檀弓》载‘申生受赐而死,臣子之极也’,郑玄注‘孝子不陷亲于不义’。然《春秋》闵公二年书‘郑弃其师’,《穀梁》讥其‘君不君,臣不臣’。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当守死乎?当抗命乎?试参详二经,明忠孝权变之道。”
  
  这种糅合题,对于绝大多数考生来讲,都是完全陌生的。
  
  因为殿试跟礼部省试不同,很多考生都拥有礼部省试的考试经验,但却没人拥有殿试的考试经验啊!
  
  故而,哪怕从旁人口中听说了,殿试会出糅合题,可究竟出什么题?怎么答才是对的?重点思路是什么?真真就是一问三不知。
  
  再加上殿试跟礼部省试之间的间隔非常短,往往仅有半个多月的时间,所以哪怕想要转换思路进行练习,都是不怎么来得及的。
  
  即便是绝世天才,在这种信息差下,面对头一次出现的糅合题,心里肯定也是犯嘀咕的。
  
  而在这时候,有经验丰富的老师指点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
  
  陆北顾不慌不忙,按照宋庠教他的思路,以“经权之辨”破题,书“申生守经得仁,郑伯行权酿祸”。
  
  “申生守死全孝,郑伯弃师逞欲,二者不可同日语。《檀弓》谓‘不陷亲于不义’,申生自缢而存父慈之名,此孝之极也;郑伯毒计弃军,既陷君于不仁,又致臣子死地,《春秋》直书‘弃’字,罪其心术也。若申生处郑伯之境,必不效颦孝子可死节不可构祸,此《春秋》‘夷夏之辨’于君臣纲常之体。”
  
  而这些题目,陆北顾答着答着,忽然感觉很有意思.
  
  因为其中某些题目,他完全可以肯定,百分之百是官家自己亲自出的,目的就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
  
  譬如“《礼记·祭义》言‘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春秋》隐公元年却书‘郑伯克段于鄢’,母慈子孝荡然无存。若依《祭义》之训,郑庄公当何以自处?《春秋》书‘克’字,是贬其失教耶?是责其寡恩耶?”
  
  这就是用郑伯反衬官家呢!
  
  毕竟,谁不知道天圣年间,尚处少年的官家对太后刘娥事以至孝,传为一段佳话?
  
  所以,陆北顾也是由此入手,虽然没有明面上写我朝官家如何如何,但却以贬郑伯事母非孝且工于心计,来捧官家事母至孝且纯然天性。
  
  不过官家的心意,也不总是这么明显地直接表露在题目里就是了。
  
  好几道题目,甚至是反着来的。
  
  也就是说官家在题目里,故意诱导考生,暗示他不赞扬这件事情,但其实是想看到考生赞扬这件事情的答案。
  
  之所以如此,自然是一方面官家不想让自己的心思被人完全猜到,另一方面则是考察考生是否是个马屁精,如果是个纯纯的阿谀奉承之徒,所有题目都顺着题面的偏好来答,那肯定也就不是什么正直之臣。
  
  当然了,你要全拧着劲儿答,非要当个“正直之臣”,官家也不高兴就是了.
  
  总之,这是一个很难把握的“度”。
  
  但陆北顾却自觉把握的很好,因为官家对于忠孝仁义这些问题到底是个什么态度,宋庠已经给他掰开揉碎地讲清楚了。
  
  官家喜欢考生崇尚忠,那是因为考生要对他尽忠,喜欢考生崇尚孝,那是因为这是他宣誓合法性的一面大旗。
  
  但对于仁义,却未必真的如表面那般态度。
  
  就比如“《春秋》僖公二十二年‘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师败绩’,《左传》叙其‘不鼓不成列’,《公羊》褒为‘临大事不忘大礼’。然《礼记·表记》云‘君子不以一日使其躬儳焉,如不终日’,宋襄之仁岂非迂阔?当何以折中‘礼义’与‘事功’?”。
  
  这道题目如果按照大家对于官家的刻板印象,那肯定是要讲仁德,然后夸宋襄公啊!怎么能说宋襄公迂腐呢?
  
  但其实赵祯从来都不是一个真正墨守仁义的人。
  
  对于他来讲,无论是“礼义”还是“事功”,都只是他统治的不同方面而已,有时候需要了,就拿出来好好说道说道,有时候不需要了,则将其抛得远远地。
  
  而赵祯的这种性格,在庆历新政前后之事上表现得淋漓尽致,也早就被一些如宋庠等老臣在内的人所看透。
  
  故此,面对这道绝大多数考生都会掉进坑里,想当然地顺着官家的“仁义”的思路去赞扬宋襄公的题目,陆北顾非但没有向着宋襄公写,反而唱起了反调。
  
  “宋襄之仁,徒慕虚礼而忘实战。昔周礼‘九伐之法’明载‘恃险不服则伐之’,楚人自谓蛮夷,正当疾击勿失,不以礼义待之。而襄公拘守‘不鼓不成列’之迂腐,致令华夏挫锐,岂非悖离《礼记》‘安国家、定社稷’之大义?故《春秋》书‘败绩’,非惜其败,讥其以礼害国也。”
  
  陆北顾越答越有信心,十道墨义糅合题答完,彻底进入了全盛状态,感觉整个人完全从昨天的紧张焦虑之中摆脱了出来。
  
  不知不觉间,太阳也已经升起来了。
  
  清晨的乌云也随之悄然散去,整座大殿内尽是光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