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喷雾器、手压井 (第2/2页)
此外,秦远在桥东生产队,还见过那种手摇的,专门喷六六粉之类粉状农药的喷粉器,那种使用起来也麻烦,要双人协作。
“嘎吱嘎吱...”
果然,老郭背着喷雾器刚打了5分钟,便又要停下朝喷雾器里打气,嘈杂的声音听着让人烦躁。
只是一个3分地的暖棚,老郭愣是干到大中午,才搞定。
吃完午饭,秦远带着老郭他们继续打农药。
10个大棚,3亩地,七、八个人忙到快下班,才打完,确实麻烦。
。
黄显声是《沪城日报》的一名实习记者。
被分配过来实习,已有一年。
但这年头,报社是个顶好的单位。
而《沪城日报》更是沪城数一数二的报社,里面的编制,属于一个萝卜一个坑。
如果没编制出现空缺,他将这么一直实习下去,分房什么的,更是想都别想。
目前,他跟家里人住一起,六口人挤20平的房子。
晚上,他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
一进门,便见母亲拉着一个矮又胖的男人,热情介绍道:
“显声,这是你远房表舅刘大成,有事找你帮忙,快叫人。”
黄显声从没见过这所谓远房表舅,但能让势利的母亲如此热情,这位肯定送了厚礼。
黄显声冲刘大成点点头,表情淡淡说道:“表舅好。”
虽说是实习记者,但这工作就是比工人有面子,而且黄显声还是大学生毕业,他有自己的骄傲。
又是大学生毕业,又在《沪城晚报》工作,加上刚刚黄显声母亲一顿吹。
这触及到刘大成的知识盲区,还真把他唬住了。
接着,刘大成没做过多寒暄,把儿子的事情一说,又拿出50块钱。
请黄显声务必和秦远见一面。
黄显声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的工作也就表面看着风光,但每月领18块的补贴,跟正式记者没法比。
人穷志短,他收下钱,答应见面。
他知道表舅说的那位秦远,肯定有事找他帮忙,他尽力帮忙就是。
能不能成,他不敢打包票。
。
翌日傍晚,太阳在西边照耀出一片绚烂晚霞。
下班后,黄显声蹬着脚踏车,跟着便宜表舅,来到繁花弄堂44号。
此时,秦远摸了一天鱼后,正准备美滋滋享用晚餐。
蒸大米饭+久违的西红柿炒鸡蛋。
秦远出食材,请大食堂胡师傅帮忙,炒了一道西红柿炒鸡蛋。
饭菜用储物空间带回,一点没凉,腾腾冒着热气,香气扑鼻。
秦远拿着小勺子,连西红柿带蛋挖了一勺,吃进嘴里,香喷喷的,下饭!
“笃笃笃...”
突然门外传来一阵敲门声,让他的动作一停。
秦远起身去开门,然后便见到刘大成谄媚的笑脸。
“秦队,您要的记者,我给您找来了,他叫黄显声,大学生,毕业已有一年,如今在《沪城晚报》工作。
也算年轻有为,您看我儿子那事?”
“先回去等信。”
秦远让刘大成先行离开。
等他走后,秦远又上下打量了黄显声一眼。
大学生转正一月56块,这位的穿着打扮,还真不像。
“实习记者?”秦远出声问道。
黄显声苦笑着点点头,暗叹这位见识不浅,只一眼便看穿自己底细。
秦远眼中闪过失望之色。
不过这人来都来了,他还是招呼黄显声进屋坐坐。
黄显声进屋,以记者特有的职业习惯,快速打量了一眼屋子。
宽敞。
这位一个人住的房间,快赶上他们家六口人住的面积。
那榉木床新打的,看着就贵,那套在手上的新手表,估计得是自己一年的工资。
眼前这位看着也就20来岁,这才是真正的年轻有为吧。
黄显声又朝饭桌上一瞥,这是洋番茄吧,大冬天能吃上这个?
感觉自家报社的主编都没这条件。
“您找我什么事?”黄显声不自觉用上敬语,轻声询问道。
秦远沉吟片刻,朗声回道:
“记者应该都配照相机吧,你能弄到吗?”
默默干事,比不过会写报告的。
他之前在院里,发现有个投影仪,于是就想着拿照相机,拍点素材。
毕竟,前世作为职场老油子,他“PPT”做的还行,这会儿借助投影仪能达到类似效果。
而当下照相机产量非常稀少,价格昂贵,市面上,有钱都买不到,得要票。
“我可以找来照相机。”黄显声连忙点头回道。
虽说作为实习记者,他没有配照相机,但他师傅配了,到时请师傅好好吃顿酒,应该能借来。
秦远点了点头,也就没再藏着掖着。
一顿巴拉巴拉,把手压井的事情给黄显声一说。
黄显声认真听着,两眼一阵发亮。
他能力还是有的,作为新闻工作者,他有着自己的直觉。
手压井的这事,能搞出个大新闻。
假如三年前干旱那会儿,农村要是能装上这种手压井,这得缓解多少旱情啊。
而且根据这位秦队刚刚的描述,这手压井安装起来并不难。
想想全国那么多农村,都非常需要这种手压井,这得造成多大影响力啊。
到时这大新闻见了报,造成巨大轰动效应,他转正这事,还不手拿把掐。
去特么的实习记者,我要转正,我要56块,我要分房子...黄显声心里一阵激动。
看着秦远,兴奋道:
“很荣幸能对您这个手压井的事情,进行跟踪报道,您放心,我一定写出一篇精彩的新闻见报。”
“能做到吗?”秦远出声问道。
“能!”黄显声重重点头,回道,“我要是写不好,可以把我师傅拉进来,他是我们报社的老记者了。”
闻言,秦远笑着点点头。
“那么,合作愉快!”
按捺住亢奋的心情,黄显声迫不及待道:
“您打算什么时候去安这个井?”
“这周日放假吧。”秦远瞥了眼情报面板,回道。
到时金色情报也应该够兑换、刷新了。
“那打井的地点,您打算选在哪里?”黄显声又问。
这个秦远还没想好,温声询问道:
“你当记者的,应该对沪城很熟,有什么好的推荐?”
“我外婆家住黄埔江边的渔民村,那地算是SuZ河的下游,因为船舶油污和生活垃圾的排放,那儿的河水又黑又臭,村民都用着污水。
如果有这种手压井,他们指不定有多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