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这些读书人,才是美好生活的最大阻碍 (第2/2页)
大帅要么是真简朴,要么就是心怀大志,将财富用在该用的地方。
“士绅一体纳粮,听着挺好,可实际上也是一种妥协。”
“只要能缴纳钱粮,依旧是可以保留身份,继续垄断知识。”
林道拨着碗盖“我若是想与之前诸多王朝一样,与他们妥协利用,早就去席卷天下了。”
“可那样的话,不过又是几百年一个轮回。”
说到这里,林道自嘲一笑“跟你们说这些作甚,又不是舍友。”
卞赛姐妹俩,只适合谈论风花雪月,琴棋书画。
行个酒令,弹个小曲,吃吃喝喝再去欣赏粉色蝴蝶。
与她们谈论家国天下,她们也不懂啊~
“那么多人,得忙到什么时候。”
林道嘱咐亲卫“去通知一下,加快进度。”
没过多久,府衙前的刑场上,速度明显加快。
不再是一个个的处置,而是一批批的处置。
士绅之后,是地方府衙县衙的老爷,师爷,胥吏,书案,捕快,牢头们。
崇祯时期的地方衙门,基本上都是一样。
穷人敢来打官司,通常情况下大牢是他们唯一的归宿。
至于各种苛捐杂税,翻倍摊派,草菅人命等等,都已然是习以为常的事情。
上上下下,没有一个好人。
百姓之中的哭喊声,叫骂声更大了,宛如狂涛海啸。
相比起士绅和尚,很明显这些人更加引起公愤。
人群中有人点燃了爆竹,顶着白布的烧起了元宝香烛,告慰那些惨死之人。
终于有人愿意为他们发声,为他们报仇了。
再之后,还有数量更多的豪奴家丁。
这些各府的打手,往日里鲜衣怒马横行无忌,为他们的主人办理过无数恶行。
现在,是他们得到应有惩罚的时候了。
江南的奴仆起义,规模很大。
可这些起义的奴仆基本上都是最底层,与奴隶一般无二的奴仆。
在他们之上的那些豪奴,管家打手家丁长随副小姐们,日子其实过的很好。
经过各地苦主们的指认,以及交叉审问之下的互相攀咬与自述。
但凡是犯过事的,统统都上刑台。
既然挥舞起了扫帚,那就干脆一次性的清扫干净。
一直持续到了日落西山,方才告一段落。
虽说很喜欢苏州的一众园林,可工作还是要继续下去。
修整了两日,林道继续东行,来到了松江府。
流程与之前都一样,没什么好多说的。
林道直奔华亭县,去寻徐家。
据传,曾经的内阁首辅徐阶,给家族留下了足足四十万亩的土地。
林道来徐家想要问问,是不是真的。
如果是真的,就问问你们家凭什么有四十万亩地!
可惜徐家没人,家族众人早已经逃之夭夭。
据留守的老仆供述,家中大部分人去了南方,还有人则是坐船去了京城等地。
林道一路上动静这么大,有点脑子的士绅官吏,能跑的全都跑了。
松江府这里,暂时做主的竟然是当地的帮会与卫所。
大军剿匪,收缴土地,重定户籍,组建府县衙门,招募人手编练松江营。
忙碌了一番,继续南下。
一路过嘉兴,杭州,绍兴,宁波,最终抵达金华府。
金华府下属有个县,名字叫做义乌。
“这里就是义乌了。”
林道环顾四周,心头略有感慨。
几百年后,这里是世界闻名的小商品中心。
那个时候,还有多少人记得,这里曾经是戚家军的主要兵源地。
戚家军,大概是明朝最能打的一支军队。
他们在的时候,大明平稳如山。
无论内外皆是敬畏。
可这么一支强军,没倒在敌军的刀下,却是因为追讨欠饷,被文官们被除掉了。
‘校场发饷,莫带兵甲。’
千年历史长河之中,都是极为罕见的笑话。
本国的文官们,把自己国家的主战军团给干掉了。
而且还屠了两次。
皇帝或许不知情,可对于皇帝来说,不知情就是最大的罪过!
“大明不亡,天理不容。”
“至少义乌人,应该是期盼大明灭亡的吧?”
义乌山脉密集,到处都是山丘,田地稀少。
主要是以山民与矿工为主。
山民与矿工身体素质上佳,再加上这里民风彪悍,常逞血气之勇,群架殴斗更是家常便饭。
以军纪约束,严加训练的话,是非常优良的兵源。
不仅仅是义乌,处台温各地情况类似,当地人口都很合适征兵。
“编练新军。”
望着眼前众多山脉,林道缓了口气。
“这里的男丁,种地都没地方种。”
“与其窝在山谷里械斗,不如跟着我去打鞑子!”
“为你们的前辈们,报仇雪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