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里斯本丸号(二) (第1/2页)
话虽然这样说,余切还是希望事情不要发展到特别极端的地步。
“黑色星期一”并未彻底打击到日本人,而只是其经济危机的预演。大概在两年后,索尼的创始人和右翼政客,就写出了一本奇书——《日本可以说不》。
书中嘲笑美国的制造业惨淡,快成空壳,离不开日本高科技产品,日本应当有实力说不。
在现实的商业街中,也开始有日本人在外用餐时,嫌弃白人的体臭,至于其他地方的人,更是臭要饭的,可见这个民族的自信心已经高涨到不可思议的地步。
搞笑的是,仅仅在此书出版的一年后,日本奇迹就结束了,东京街头到处是空中飞人,幻梦破灭,让此书成了笑话。
历经一星期,讲谈社、角川出版社和岩波出版社三家的负责人都抵达伦敦。
余切爱查成分的事情已经名扬海外,根据到访过中国的小平邦彦所说“余先生只和那些承认历史的人进行结交”。
于是,这三人都自我宣称是“对华友好人士”,都有“不得不为余切出版的理由”。
余切这边只有代理人卡门,但她够用了。
其中,讲谈社是社长野间省一亲自前来,诚意很足。73年11月,他曾到访中国,将《燕子花图》屏风复制品赠予中国博物馆。
“复制品?”
余切摇头道,“为什么不送一个真的?”
钱忠书在旁边忍不住说:“《燕子画图》是日本的国宝,这个企业家恐怕没有资格赠予这样的宝物!”
“复制品就是复制品。”余切还是很不满意。
卡门有意卖弄她的专业性,介绍道:“讲谈社在日本被认大众型的出版社,这个人想要扭转掉他们出版社的大众印象,所以他们看中了你。”
“下一个!”余切说。
仅仅就这一个原因,野间省一就被放到了最后一位。
下一个是角川出版社,出版人角川春树曾和作家森村合作,出版了反映731人体实验的作品《恶魔的饱食》,当时角川书库冒着极大的本国压力,角川春树也是刚上任不久。
他扛住了舆论,努力把这本书出版。随后此书风靡全日本,几年时间卖出三百万册。
“这个人的成分没问题。”余切说。
角川春树因此最先和余切谈话。
在卡门的安排下,余切有意在一家酒店顶层的最后一间房等待他。角川春树乘电梯往上,又踱步到走廊的最里面,打开门后,他才看到了余切背对他的身影。
“余先生!”他保持不卑不亢的面色。
余切缓慢的转过身。
这就是“无上的天才”啊!
他长得真高大!样子也堪比时下流行的硬朗影星。
角川春树不禁感慨。
在日本,社长的地位自然要比作家高。不过到了余切这样的层次,情况就大为不同了。
余切开门见山道:“我正在追查一桩陈年旧闻,涉及到你们对英国战俘的屠杀,事实的真相会对日本国很不利,此外,我也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能收集到所有证据。”
“但是我知道事情是真的。”余切以毋庸置疑的口气道,“这是你们做得出的事情!你敢不敢在本国出版?”
角川春树直接懵逼了,豆大的汗水在几秒钟内凝结而出。
他就憋出一句话:“您的意思是,在出版《2666》等著作的同时,必须对这本书进行宣发吗?”
“是的!”
“我能否有幸了解事情的经过……”
“不能,我还无法信任你。”
“那么,我是否能加入到您的追查当中来,这样我至少能对国民……”
“——不能!”余切有点不耐烦,“我无法信任你,我不想重复第二遍了。”
“那么,请容许我再考虑一番。”
余切笑了,也没说话,挥手示意角川春树可以离开。
完蛋!
角川春树顿时明白,他决不能离开这间房间,余切不会给他第二次进来的机会。他当即道:“我会按照您所说的出版。但日本出版业也有相关审查委员会,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决定的。”
“请您见谅!”角川春树深深鞠躬,等待余切的回复。
余切走到他面前,忽然笑得如沐春风一样:“我希望你能完全的配合我,我也保证,我完全的出于良心和公义行事。”
随后,余切主动和角川春树伸出手,两人的手握在一起。
这还没结束!
剩下的岩波书库代表是绿川知佳子,她是绿川社长的女儿,是个大美人,曾和余切有过几次合作。
绿川知佳子来到房间的时候,看到角川春树也在这,心里暗道一声坏了。
余切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绿川知佳子答应了。
最后一个人是讲谈社的野间省一,他和余切的谈话就不太愉快了。野间省一仅仅在房间内保持了基本礼仪,出了门后就忍不住大骂:
就算是这样的作家,也不能这么无礼吧!
要出版一本书,却什么也不让我知道,谁会愿意做这样的事情呢?
太瞧不起人了!!!
房间里就只剩下了两个人。卡门建议选择角川书库,因为这家发行量更大,而且在青少年中很有影响力。
所以他们在过审这件事情上才很有经验。
“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本质是一次未能见报的战地新闻式事件,发生于四十多年前,它需要的是传播性,而不是文学性。
余切被说服了。
而且余切不愿意自己的书籍只在某一家出版社出版,这会导致出版社倒过来要挟作家的情况。
卡门做了这个恶人,向这两人告知结果。
绿川知佳子明白余切的苦衷,很有风度:“我希望下一次还能和您合作。岩波书库始终为最一流的世界名家服务!”
“我很抱歉,替我向绿川老先生问好。”余切道。
获胜者角川春树也没有特别高兴,他不知道余切会写到什么样的程度。
今天的日本,已经和七八年前不太一样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