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读书

字:
关灯 护眼
二三读书 > 天命:从大业十二年开始 > 第四十二章 应变化汉魏决策

第四十二章 应变化汉魏决策

第四十二章 应变化汉魏决策 (第1/2页)

管城郡府,大堂内,炭火盆里的木炭将近燃尽,几缕青烟袅袅飘散。
  
  李密捏着虎牢失陷的急报,脸上褪尽血色,脱口惊道:“虎牢失矣?”他猛地站起,案几被撞得晃动,文牍哗啦散落一地。堂外寒风扑打帘幕,堂上诸人闻之,俱是惊愕!
  
  祖君彦起身问道:“明公,什么?”
  
  “虎牢、虎牢……,虎牢前夜为王君廓夺之。”李密难掩失色,只觉手脚发软,他按住案几,勉强坐回,过了片刻,才回答祖君彦,话语出声,又觉口干舌燥,示意从吏将急报与诸人看。
  
  诸人便传阅急报,鸦雀无声。
  
  裴仁基是第一个看的,他不及看完,早已面色惨白,仓促离席,扑通拜倒,以头触地,声音颤抖,说道:“臣、臣……,逆子怎敢!臣累及军国大事,罪不容赦,甘愿领死!”
  
  他说话当口,王伯当、孟让、徐世绩、祖君彦、郑颋都相继都已看完急报。
  
  震惊的神色,随着传阅,一个个浮上脸上,堂内空气仿佛凝固,静得能听见炭火熄灭的轻响。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李密身上,等待着他的雷霆之怒。
  
  李密盯着裴仁基颤抖的背影,喉结滚了滚。他何尝不怒?不怨?
  
  可连败之下,损兵折将,单雄信困在偃师,李士才等或死活被汉军擒获,当下可用的大将,只有王伯当、孟让、裴仁基、徐世绩。徐世绩他又不敢用,也就是只剩下王伯当、孟让、裴仁基而已。若因此见责裴仁基,不仅将使他更少可用之将,这还是其次,更要紧的,虎牢一失,管城诸部军心,可以想见,已是必将更加动摇,而如果再处置了裴仁基,其部余众则又肯定会惊恐起乱,说不得还会牵连到别部,至时,内外交困,恐就要不战自溃了。
  
  他强将翻涌的惊怒压下,离座下堂,亲手将裴仁基扶起,语气却出奇地温和,说道:“裴公何出此言?快快请起!行俨陷於贼手,身不由己,被迫为之,其情可原,此事与公无干。”
  
  王伯当也起身来,帮着李密,搀扶裴仁基回席落座,亦劝道:“公子陷於敌手,为势所迫,非其本心。裴公忠贞,众人共知,明公断不会因此而见责忠良。裴公勿须自责。今虽失虎牢,然我军尚有余力,我等竭能尽智,助明公共思解危之策便是。”
  
  扶着裴仁基坐下,李密直起身,稳住心神,顾与堂中诸人,说道:“伯当所言甚是,我在管城数万精卒,兴洛仓城驻兵十万,虎牢虽暂失之,公等无须多虑,足可夺回!”
  
  他目光转向席末坐着罗士信,语气转为沉毅,说道,“虎牢雄关,王君廓者,汉之悍将。今我欲劳将军,为我夺回虎牢,打通西归之路,将军可敢当此重任?”
  
  这几天,在管城的魏军已大致做好撤退准备。
  
  按照此前部署,罗士信部是撤退的先锋,又其也是悍将,故李密现欲将此任付他。
  
  罗士信闻言,霍然起身,甲叶铿锵,他抱拳大声,毫无迟疑,应道:“明公军令既下,士信万死不辞!必为明公夺回此关,斩王君廓之首级献於麾下!”
  
  “好!”李密赞了声,又道,“将军明日便拔营启程!我即刻传檄洛口房长史,命他遣兵北进,与将军会师虎牢关下,助将军一臂之力。”
  
  “末将领命!”罗士信再行一军礼,旋即转身,大步流星而出。
  
  李密亲自送他到堂外廊上,望着他的背影穿过庭院,消失在照壁前头。
  
  寒风卷着落叶扑在脸上。这时李密背对着堂中诸人,却是无人能见,他适才失色过后,强装出来的镇定已是裂成碎片。浓郁的忧虑,以至恐慌,爬满了他的眉宇。
  
  虎牢一失,意味着什么,他比谁都清楚。
  
  但他转回身,再次面对堂中诸人时,所有负面的情绪已被他又一次压下。他环顾诸人,抚摸胡须,故作从容之态,说道:“虎牢新失,王君廓立足未稳。彼虽骁悍,士信亦万人敌也!再合洛口之兵,内外夹击,夺回虎牢,指日可待!诸公不必过虑。”
  
  这番话,与其说是安抚众人,不如说是他在哄骗众人。
  
  堂中一片沉寂。
  
  即便祖君彦、郑颋这等不谙军事的文士,却也知虎牢对魏军,特别当前形势下,对管城魏军的重要性!虎牢关前的通道,实是管城魏军西撤洛口的唯一捷径。虎牢一失,等若退路梗塞。
  
  堂中安静,无人答话。
  
  这沉默,比任何质疑都更让人窒息。
  
  李密在这片沉默中,从对坐的诸臣之间走过,回到主位坐下。
  
  祖君彦终於忍耐不住。
  
  其虽文士,军事上不精通,却博览群书,熟知史册兵要,知道一些有关虎牢的过往战事。
  
  他起身来,焦虑说道:“明公,虎牢之险,天下共知!昔北魏伐宋,围攻虎牢,宋将毛德祖以区区三千之卒,抗其二十万虎狼之师,外无援兵,内绝水源,犹坚守二百余日,虎牢方陷。今以罗士信,并我洛口之兵,只怕合攻,臣忧之,此关只怕难以速克!恳请明公,宜思别策。”
  
  祖君彦所言,句句如锤,敲在李密心上。
  
  他岂不知虎牢之险?
  
  此刻他最后悔的,便是当初在裴仁基降从后,仍以裴仁基的部曲驻守虎牢!
  
  然而当时,裴仁基新附,亟需示以信任,且其部确是军中翘楚,守此要隘,本是理所应当。
  
  谁又能料到汝水之败,裴行俨被俘?谁又能料到单雄信会败於河阳,退守偃师,黄君汉、王君廓等部汉军进逼,到了虎牢的后方?谁更又能料到,王君廓居然胆大包天,敢以千人之众,行此奇袭?至於裴行俨居然不顾其父,出面劝降,相比之下,其实反倒是次要因素。——就像王君愕劝说裴行俨的话,以目前李密军的形势,裴行俨就算为汉军招降了虎牢,李密当也不敢杀裴仁基。事实也是如此,李密的确不敢杀。既知不敢杀,为汉军劝降又何妨?
  
  李密默然良久,方才沉声问道:“祖公既言不易夺回,不知有何良策?”
  
  祖君彦看出了危险,但拿不出应对之策,顿时语塞,张口结舌。
  
  旁边的郑颋等文臣,亦是面面相觑,惶然无计。
  
  再又短暂的堂中沉寂后,一人起身,乃是孟让,接口说道:“明公,祖公所虑,确有道理,虎牢怕不易夺回。臣以为,是宜当另寻别策,解我管城诸部之危。”
  
  李密看向他:“公有何策?”
  
  孟让说道:“绕经颍川、襄城,亦可撤还洛口,唯是尉氏现有汉军,高曦、高延霸、陈敬儿皆汉军大将,非易於之辈,又恐难以速溃,这是个麻烦。”
  
  却从管城撤回兴洛仓城,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便是走虎牢关前的这条路,这是捷径,是路程最短,需时最少的一条路。
  
  再一条,便需先向东南而行,绕过嵩山山脉,即孟让说的这条路,然后南下,转经颍川、襄城两郡,再折往西行,过了嵩山南麓,再北行,过偃师,沿洛水,再过巩县,乃至洛口仓城。
  
  这第二条路,远不说,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孟让所言,颍川郡最北的尉氏这里,现有陈敬儿、高曦、高延霸部驻扎。如果这里驻扎的是少部汉军,自然可以迅速击溃,从而打开撤退的通道,可现驻扎的这三部汉军,都是汉军的精锐,合兵一两万众,要想迅速击溃,简直痴人说梦。如此一来,就会陷入前为此三部汉军阻击,后边白马的汉军主力追到的腹背受敌之险境。
  
  祖君彦、孟让说的都对!
  
  他两人的话,如同两股寒气,缠绕心头。李密再是强稳心神,这个关头,也无法仍安坐,不自禁地便又再次起身,下到堂中踱步,转了好一会儿,他停在沙盘前,俯身再三观察。
  
  堂中诸人无人敢出声,怕打扰他的思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
御鬼者传奇 逆剑狂神 万道剑尊 美女总裁的最强高手 医妃惊世 文明之万界领主 不灭武尊 网游之剑刃舞者 生生不灭 重生南非当警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