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八章 出征北上 (第2/2页)
语气一顿,赵孝骞起身端起酒杯,朝众人敬了一杯。
然后赵孝骞说起了正事:“此次收复燕云,事关大宋国运气数,官家旨令我为主帅,我不得不全力以赴,纵是战死沙场,也不能兵败而归。”
“今日小子斗胆邀请诸位相公,是请诸公买我几分情面,大军出征后,朝廷一应粮草军械甲胄战马等后勤,小子便拜托诸公了,千万不可拖延耽误,而令前线的将士们军心动荡,贻误战机。”
章惇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肃然道:“老夫忝为宰相,必亲自督查粮草军械一应辎重,我等皆知官家何等重视收复燕云,朝廷上下必尽全力,免子安后顾之忧,前方战场上,子安尽管放手一搏。”
另外两位枢密院的大佬曾布和安焘,这时也点头附和。
“子安放心,我等皆是大宋臣子,自知轻重缓急,子安率军出征的那一日起,收复燕云便是朝廷头等的大事,天下任何事都要为收复燕云无条件让路,谁若敢在后勤方面贻误战机,莫说官家,我等也容不得。”
曾布微笑道:“子安出征后,枢密院将在汴京和燕云之间增设百余座快马驿站,专门传递前线军报,任何关于燕云的军报皆是八百里加急,枢密院接报之后也会第一时间批复解决,呈报官家。”
一直未说话的户部尚书蔡京也捋须笑道:“粮草一事子安尽管放心,早从去年开始,官家已有意囤积江南粮草,从汴京到真定府沿途的城池官仓里,也都满仓以待,大军随时可征用。”
赵孝骞由衷地笑了。
出生在这个时代,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
不幸的是,大宋终究还是文官士大夫的天下,那些怯懦,内耗,自私等毛病,朝廷一个都没少。
但幸运的是,朝堂两党之争,多年来乌烟瘴气的情况下,大宋却仍然是富足的。
莫小看“富足”二字,认真说来,这两个字不知给赵孝骞带来多大的方便。
打仗打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经济代表着战争期间的粮草,军饷,兵器甲胄等等,这些东西都是靠钱堆出来的。
没钱怎么办?只能付出更大的伤亡代价,来搏一把胜利的概率。
如果大宋是个穷国,赵孝骞想要收复燕云,最少要多等一二十年。
有了充足的粮草军械,殷实丰富源源不断的后勤支持,赵孝骞才毫无后顾之忧,能够全心地将注意力放在敌人身上。
今夜赵孝骞在王府设宴款待朝堂诸位大佬们,目的便在此。
对大佬们客客气气,请他们买自己几分薄面,将来大军出征,后勤方面多帮自己上点心,莫让三军将士饿肚子。
见殿内众人皆一脸严肃地保证,赵孝骞满意地笑了。
其实大军出征,事关重大,今夜纵是不宴请诸位宰相,他们也不会在后勤上给自己使绊子。
不过宴请众人是人情世故,那种私下里啥都不交流,拿着朝廷的鸡毛当令箭的蠢货,这点人情世故都做不到,迟早会栽大跟头。
酒宴持续到子时,众人方才兴尽而归。
…………
三日后的清晨,北郊大营校场上旌旗蔽日,铁甲如林。
五万将士列阵,众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盯着高台上的赵孝骞。
今日的赵孝骞也是披戴铠甲,一身玄色鱼鳞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按剑立于高台上,更是显得威风凛凛,令人敬畏。
将士们在校场内站了半个时辰,终于听得辕门擂鼓,有禁军班直来报,官家銮驾已至。
赵孝骞急忙与众将列队迎候,半晌后,在禁军的簇拥下,一身黄袍的赵煦面带微笑走上高台。
在高台上站定,赵煦看了看校场上密密麻麻的五万将士,见将士们精气神十足,人人脸上皆露出激动之色,显然他们已踌躇满志,打算此次北上定要建功立业,为子孙搏一个未来。
赵煦对这五万兵马感到很满意,侧头悄悄朝赵孝骞挑了一下眉,似乎在向他得瑟,这些是朕挑选的兵马,没让你失望吧?
今日是赵孝骞领五万大军出征北上的日子,随着这五万兵马与拒马河大营的龙卫营会师,赵孝骞麾下能实际掌控的军队已有十万之众。
十万装备火器的精锐之师收复燕云,够了。
巡视了五万将士后,赵煦转过身来,深深地注视着赵孝骞,道:“子安,此去燕云,一切便拜托你了。”
赵孝骞躬身抱拳:“臣必不负官家之托,燕云十六州,臣必收之,将其纳为我大宋疆土,归服大宋天子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