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章 不共戴天 (第1/2页)
赵佶不声不响耍弄着阴谋,而且很成功。
如果赵孝骞没有被紧急召回汴京的话,那么一切都在按赵佶的谋划顺利地推进着。
小皇子死了,赵佶最重要的目的达到了。
皇族赵氏自立国始,历代官家子嗣不旺,于是赵氏皇族有了一条明文规矩,那就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有儿子的,父亲死后传位给儿子,没儿子的,死后传位给弟弟。
这一代的官家赵煦自小身子孱弱,从小喝着汤药长大的,赵佶原本喜滋滋地盼着赵煦活不长久,而且以赵煦的身体状况,应该不会有子嗣。
作为兄长,赵煦若一生无子嗣,按照赵煦这一辈的兄弟排行,赵佶将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谁知刘贤妃偏偏给赵煦生了个儿子。
小皇子出生那天,赵佶的脸色非常难看,也是从那一天起,赵佶重新布局,他将重点放在宫闱之中。
得到一个人的忠心并不容易,幸好金钱和把柄能收买别人的忠心。
赵佶就是用这种法子,在宫闱里收买了一个又一个宦官宫女。
因为他经常出入宫闱,经常对向太后献殷勤,拉感情,不知不觉间,宫里的许多人也被他收买。
小皇子被下毒,莫名薨逝,都是赵佶的手笔。
他必须除掉任何拦在他前面的人,哪怕几个月大的婴儿也不例外。
大宋的皇位,只能是他赵佶的。
谋害小皇子的过程很顺利,三个月大的孩子,就这样不明不白地死了,他死于一种名叫“铅丹”的慢性毒药,这种毒药不会破坏人的五脏六腑,只会破坏神经,以及引起心脏痉挛,死得突然且自然。
以如今的医学技术,一般是发现不了的,太医们只会诊断为寒邪入体,婴儿身弱不幸夭折。
谋害的过程隐秘且顺利,但终究还是引起了赵煦的疑心,于是赵煦将赵孝骞紧急召回汴京,审理侦缉此案。
但赵佶一点也不慌,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件死无对证的事,这些日子赵佶看着赵孝骞又是查太医局,又是查尚药局,他只在心里冷笑。
该湮没的证据,早就被湮没了,赵佶是个行事小心谨慎的人,绝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被人拿捏。
除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黄尘相,殿中省少监。
小皇子死后,赵佶不是没想过灭口,但当时赵煦已起了疑心,黄尘相又生活在宫闱之中,一时间不方便动手。
拖延了几日,赵佶故意放出风声给黄尘相,告诉他已经被赵孝骞盯上了,黄尘相果然慌了,当即便潜逃出城。
黄尘相出城,代表着赵佶灭口的机会来了。
万万没想到,赵佶的计划竟然落空了,被赵孝骞横插了一脚进来。
当他知道派去的死士全数被杀,而黄尘相不知所踪时,赵佶的天都塌了。
赵佶想破了头都没想明白,赵孝骞是如何得知他与黄尘相约定的地点。
不过现在赵佶已来不及思考这些,他此时满心惶恐,如果黄尘相落到赵孝骞手里,那么赵孝骞便拿捏了一个很要命的把柄。
这个把柄很严重,谋害皇帝唯一的儿子,断了他的子嗣香火,莫说君臣容不下他,就连九泉之下的列祖列宗也容不下他。
蛰伏多年,古井无波的心境,今日终于破防了。
赵佶额头的冷汗一滴滴滑落,眼神止不住地惶恐,浑身瑟瑟发抖。
他很害怕,自己谨慎这些年,终究还是一朝不慎,脚滑了。
更令他害怕的是,事发已两天了,赵孝骞却没有找他的意思,更没有把这件事上报赵煦。
悬在头顶的刀,如果真落下来了,反倒是一了百了。
怕的就是那柄刀悬在头顶,迟迟不肯落下,但刀下的人却很清楚,这柄刀迟早会落下。
谁能明白这种心情?
法场上砍头的死刑犯能体会吗?人家刽子手没那么无聊。
但赵孝骞偏偏就是这么无聊。
赵佶在郡王府里咬牙切齿,身边一切能摔的东西全摔了,却只是无能狂怒。
现在怎么办?
难不成主动去问赵孝骞,你最近是不是抓到我什么把柄了?请问你什么时候弄死我?
黄尘相的失踪,给了赵佶极大的心理震慑,这次他是真的怕了。
他很清楚,一旦事发,他将面临怎样的下场。
以前干过的那些所谓培养死士,收买朝臣,渗透宫闱,甚至暗杀赵孝骞等等,这些罪名跟谋害小皇子比起来,算个屁。
仅是谋害小皇子这一条,足以让赵佶死一百遍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