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两头堵 (第1/2页)
片场。
张远难得打扮的干干净净。
拍的是白天戏,他穿着身干净的戏服。
是那种清晚期的香江巡警服。
那时候的香江公职人员服饰比较“怪异”,就是既带有满清特色,又有些西洋,尤其是不列颠风格。
丈青色的褂子,领口袖口的款式都是中式的,头顶上还戴着有点像斗笠形的白帽子,类似满清官员的红顶子,去掉那些红穗儿。
但同样是领口,袖口上,又带着西洋式的金属扣子。
帽檐和帽顶上也打了玄色的金属补子做标记。
腰间则是非常英式外籍军团的那种牛皮腰带。
所以,可以叫中西结合,也可以叫不伦不类。
此时此刻,恰如彼时彼刻。
故事中那个年代的香江,两种文化相互冲突,融合。
后来的香江就不是如此吗?
根基到底是什么?
哪种文化才造就了如今的香江?
这种矛盾,千言万语化作了一句话。
那就是“我是谁?”
文化认同,身份认同,成了一个大问题,也成为了某些外部势力的武器。
而且这种问题不光出现在香江地区。
张远在镜头前自由散漫的走动。
不远处,范氷氷正穿着件靛青底色,上绣白花朵朵的妇人袍子,手中抱着女儿,身边还有老妈子帮扶者。
一眼望去,张远都觉得这画面很美好。
漂亮媳妇抱着个漂亮闺女,生活和睦,这不正是万千男人的梦想生活。
可惜,无论是戏中的沈重阳,还是现实中的张远。
这女人,这女儿都不是自己的。
不过有区别,沈重阳是得不到,张远是主动选择不要。
他若是愿意公开关系,范氷氷估计得乐半天。
可算抄上个潜力股了!
还体健貌端,器大活好……
什么我就是豪门。
那都是人设。
就是杨思维给她设计的。
女明星又不傻,能“上嫁”的话,尤其是对方真对自己不错,生活质量也不会下降,谁会真愿意一辈子单着。
还不是身份职业特殊,瞧得上她的她瞧不上,她瞧得上的又瞧不上她。
可心里觉得美好,但还得演。
他和街溜子似得在小摊小贩前路过,随后拿起一个大黄梨,往身上擦了两下,去去浮灰就送上嘴,用力一啃。
吃的那叫一个顺手。
当然,给钱是不可能给钱的。
巡警这种职位别看身份不高,但走在路上屁民和小摊小贩敢瞪一眼,都能上去一秒六棍。
打完你还叫你跪在地上喊爷爷。
这就是那年头的法治。
不过想来,后世的城管好像……
反正顺手就拿,顺手就吃。
旧社会巡警和地痞的区别,很多时候只差了一身制服。
华哥演的《雷洛传》中,为什么吴孟达的猪油仔对雷洛那么忠诚。
从源头上来说,猪油仔最早卖白糖糕,所有警察路过拿着就吃。
惟独雷洛给钱!
就这一件事,猪油仔就感动了。
光是吃东西给钱,就能显得与那年头的港警不同,可见整体氛围。
就这街溜子似得白吃白喝,猛的看到前妻带着孩子。
这会儿沈重阳还不知道孩子是自己的。
张远吃梨的动作都慢了下来,表情和目光都换上了难以言说的纠结。
似自责,似懊恼,似悔恨。
看到前任过得比自己好,比杀了自己都难受……多少带点这种情绪。
但这还没完,他的情绪很快被打断。
因为一批踩着正步,扛着长枪的红头阿三路过。
张远立即扔下手中咬了几口的梨子,挺直腰板,靠边站去。
脸上挂上了几丝讪笑。
所谓的红头阿三,就是指殖民时期,不列颠政府常用的天竺基层警察或者士兵。
全用华人,人家也信不过。
这也算是不列颠的老传统了,让各殖民地内乱,再让殖民地之间互搞,以此来让人口数量远高于自己的殖民地群众没空反对他这个殖民者。
阿三这个词,是从阿SIR的谐音演变过来的。
理论上,不是出自香江,而是魔都的英租界,这是魔都方言音译。
而所谓的红头,是指这帮天竺人头上都会带着红色头巾。
其实就是锡克人。
锡克族在天竺算是相当能征善战的族群,相当于老秦人这么能打。
锡克族的传统是会裹头巾,不列颠殖民者让这些锡克族带不同颜色的头巾,以示不同工种。
其实还有黄头阿三,白头阿三。
甚至还有绿头阿三……这种可能是有家务事,毕竟头顶着一坨绿的……
就像不列颠在离开前给香江布下了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的“陷阱”一样。
天竺也有这问题,造成锡克族与天竺的的主体天竺教纷争不断,时常流血。
这都是不列颠干的好事。
人类文明毒瘤可不是吹出来的。
“卡!”陈德僧亲自掌镜,副导叶伟明在旁看着。
“完美!”陈导竖起大拇指夸道。
“尤其是你加的这点,特别好。”
原本剧本中,就写到沈重阳看见前妻和孩子,五味杂陈。
剧本中就写了“五味杂陈”四个大字,具体怎么表现要他自己拿。
但他在开拍前,表示这一镜光这样,有点空。
只是表现的沈重阳见到前妻。
后边对路过红头阿三的反应,是他要求加的。
一开始副导叶伟明还以为他是为了给自己多出戏。
这片子人物太多,男主角想要加戏份,他是这么理解的。
在香江这种事很常见。
但加完感觉就不一样了。
男主角对角色有理解!
红头阿三论地位,其实与华捕同级,甚至更低一些。
可天竺人大家都懂得,因为被殖民时间过长,一直认为自己是“白人”。
而白人就是比黄种人优秀,所以我们的档次比你们华捕高……他们是这样认为的。
就像明治维新后的小鬼子,自认为是亚洲白人,所以全亚洲必须由我这个“文明”来带领。
你不听我的,不接受我的领导(奴役),那就说明你是未开化的野人。
我文明人杀野人,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这是他们的逻辑。
毛子也有这类问题,老认为自己是欧洲人。
无论是天竺,鬼子还是毛子,都自认为是欧洲白人。
可正经欧洲老白人,都把他们当三等公民,就比猴子稍微好一点点。
但人家自我感觉好啊,觉得比你们华夏人“高级”。
这种心理上的高级,类似周力波觉得“喝咖啡比吃大蒜高级”一样。
莫名其妙搞出一套没有逻辑的优越论来。
天竺人的优越论虽然不现实,但背后有不列颠撑腰,所以在旧社会,这帮红头阿三还是挺厉害的。、
张远要求加上的,就是沈重阳看到他们后的反应。
从见到前妻的状态中切过去。
因为这片子的主旨是保护孙先生,反帝反封建。
张远始终觉得沈重阳只是为了前妻和孩子,为了感情而舍命,稍微有些单薄。
配角这样可以,但主角这样就显得有点小气了。
得加一些更大的东西。
比如在工作和生活中,常被不列颠的走狗欺负。
连老外养的狗,他都得点头哈腰。
这里边就带上了民族情绪。
为什么要牺牲,保护孙文这个完全不认识的人。
不止是妻女,还有受够了低人一等,被人瞧不起的日子……他是这么想的。
导演很认可,觉得这个加上有意思,不是乱加的。
拍戏就是创作,很多东西都得现场碰撞才能出火花。
一旁开始以为他要加戏的叶伟明也点头认可。
咱们这男主角还是有本事的。
拍完刚歇下,助理就跑来,把手机拿到了面前。
“谁?”
“华哥。”
“哦,给我。”
先问了句,这才上手。
“华哥,怎么有空关心我?”他笑呵呵的问道。
“听说你最近挺大牌啊?”华哥笑着开口。
“是啊,我争取尽快超过你。”
“那我让位给你喽?”
“算了,我不想当偶像。”
“喂,我是演技派来的!”
俩人稍稍用玩笑寒暄后,刘德桦才说起正事。
“说真的,是想坐我的位置?”
“什么啊?”张远没听明白。
“那部《少林寺》找你,你也不来。”
“说不想演反派。”
“那不就是想演正派,那正派够分量的,就只有我的角色喽。”
华哥故意嘲笑他。
“说正经的,我最近形象挺正面。”
“尤其是叶问,是个正面的高手形象。”
“马上要拍续集,我怕我演反派会让观众觉得割裂。”
“看着不舒服。”
“我懂我懂……”华哥点头表示明白。
因为他也经历过这个阶段。
演坏人,怕观众粉丝接受不了,还怕年轻人学坏。
只是他没想到这位当年的小老弟,这么快就已经走到了这个阶段。
有责任心,无论对人对己,都是好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