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6章 既生云,何生默!(下) (第1/2页)
陈默下台后,主持人适时接话:
“好的!感谢彼岸集团董事长陈默先生在论坛上的精彩发言,接下来让我们有请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先生带来演讲……”
陈默的座位恰在马云旁边,返程时正遇对方起身。他抬手拍了拍马云的肩膀,面带微笑低声道:“要加油哦……”
话音刚落,他便瞥见马云背对所有镜头时,那张转瞬即逝的阴沉面孔。
掌声中,在全场众人意味深长的注视下,老马稍稍整理仪表,看似不经意地掸了掸肩膀的灰尘——而那侧肩膀,正是刚才被陈默拍过的地方。
登台途中,马云在心里快速拆解重构着原本的演讲稿。
他很清楚,必须因地制宜调整内容,若按原计划讲述,只会陷入绝对被动。
借着调整话筒高度的间隙,老马面带微笑,脑海中却掀起风暴。
不知为何,当双手扶在演讲台两侧,目光扫过台下众人时,他的心突然安定下来,一股信心油然而生——这是过去数十年里,历经无数国内外大场面积攒的底蕴。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这个场合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年时间,弹指一挥间。
上次我在达沃斯讲话还是2010年,而首次参加达沃斯是2001年,当时作为全球青年领袖,我就像刚才登台的陈总一样,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却也懵懂无知……」
一上来短短几句话充满了隐喻,立马抓住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老马嘴角微勾,继续道,
「当时听完一众前辈们的发言,我才知道了什么是全球化、什么是企业公民、什么是经济
但知道只是一方面,如何知行合一呢?
通过观察、通过思考,也通过实践!
现在,我回来了!
自认有些心得,可以跟全球青年领袖们聊聊我的想法。
刚才听了彼岸陈总对技术赋能包容性增长的阐述,很有启发。
如果我们听不进去批评的声音,那么我们就不会进步。
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每个企业都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未来,这正是创新的魅力所在。
它从不局限于单一路径,而在于能否真正推动社会向前。
刚才谈到包容性增长,我们首先要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包容”?」
说到此处,马云用手指了指自己的脑袋,以手势强化概念:
「在我看来,它不仅是让技术触达更多人,更重要的是为不同阶层、不同认知的群体提供选择的权利。
支付宝的出现,让偏远山区的农民第一次用上便捷的支付工具,不必再为携带现金奔波。
这些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包容性增长,需要尊重人性的多样性——有人擅长规划未来,有人更关注当下需求,而技术的使命是服务这些需求,而非评判对错。
立场不同,对错的标准也不一样,所以讨论这些是没有意义的事情。
那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事情呢?
那就是阿里从创立之初就坚信的理念:普惠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让80%的普通人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
我们的电商平台帮助超过1000万中小企业走向市场,其中60%来自县域地区;
我们的网站每天有上亿买家在浏览。
我们为华夏直接或间接创造了就业岗位有1400万。
公司也从最初的18人,发展到如今的5万人。
十五年前,我们从无到有发展到现在的规模,并非多了不起。
我希望十五年后,人们看不到阿里巴巴,看不到淘宝,因为它们会化为无形而存在。
就像十五年前我还要讲电子商务,十五年后人们会彻底忘记这个词!
正如现在没人会把电力当做高科技……」
说到这里,老马故意停顿,端起水杯战术性喝水。
视线所及之处,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牢牢吸引,尤其是陈默渐渐严肃滴表情,令他的状态愈发从容,继续慷慨陈词:
「在全球化与数字化交织的今天,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迭代的速度,而是如何在创新与风险之间找到平衡。
刚才有人说,金融创新应当谨小慎微,但我们不能忘记,几十年前,信用卡刚出现时也被质疑“鼓励超前消费”,可如今它已成为现代经济的基础设施。
花呗的诞生,初衷是为了让信用成为每个人的资产,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可能因为缺乏信贷记录而难以获得传统金融服务,但他通过按时还款积累的信用,恰恰是社会对奋斗者的认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