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那个男人,来了 (第1/2页)
草莓音乐节。
“风啊吹散了形状,
爱在迷雾中生长……”
听着台上的歌声,张垭东不住地点头,这个形象,这个歌声让他想起了一个人。
曾经红星生产社的同事希莉娜依。
那是一个维族姑娘。
不过。
曾凡是plus++版本,音色太出挑了,希莉娜依的嗓音条件远远无法跟曾凡比。
形象的话,两人是不相伯仲。
毕竟,漂亮的姑娘是各有千秋,希莉娜依多了一些异域风情,台上的姑娘有着一种南方姑娘的柔美。
有点像坂井泉水。
不是长得像,而是各方面的条件都相似。
难怪摩登天空下手那么早。
换做他是沈黎挥,他也把这姑娘签下来,太出挑了,就凭这卖相,往那一站,台下就是呼声四起。
看看台下歌迷的反应。
唱摇滚的姑娘都是哪一种?
罗琦、肖楠都是哪种?
那种典型的北方女孩长相,曾凡这姑娘明明是北方人,却长得像一个南方姑娘。
声音和长相又有反差。
成了!
后台。
沈黎挥看见台下的反应,忍不住拍了个巴掌。
今天现场虽然只有两万来人,但以小见大,只要推出曾凡,效果绝对不会差。
全女子乐队,国内不是没有,比如第一支全女子乐队眼镜蛇乐队。
她们90年代就成立了。
虽然哄动了一阵,但距离成功还有一段距离。
所以。
他担心啊。
包装一支乐队的成本可比签约个人多多了。
一周后。
不出意外,草莓音乐节又一次登上了《当代歌坛》、《音像世界》的最新刊。
金陵当地的报纸报道的更早。
音乐节举办时,金陵晚报就对这场特殊的音乐节进行了报道,不少金陵当地的人都跑来凑热闹。
最后一天,现场的人数一度突破三万。
至于具体是几万?
那数不清。
问就是人山人海两兄弟。
……
燕京。
“凡凡,你看,你看,当代歌坛最新一期的封面是你诶。”
这天上午,队友拿着最新的杂志来到排练室。
“我吗?”
曾凡一脸惊讶。
竟然不是老师?
“对啊,你看。”
队友把杂志递到她的面前,曾凡低头一看,封面确实是她在台上的照片。
下面是一行标题。
《草莓音乐节:新千年的摇滚文艺复兴》
翻看杂志,第一页就是封面报道。
【2002年的金陵草莓音乐节(原摩登天空音乐节)或许将会成为华语摇滚史的分水岭。
在投资人周利军的幕后推动下,这场由沈黎挥操盘的音乐节首次启用‘草莓’之名。
周利军解释到,草莓是春天的水果,象征着春天、浪漫与爱,饱含着摇滚乐的期待。
……
相较于2000年北戴河首届的仓促,这一届音乐节更显多元化,《蓝莲花》现场引发数万人大合唱,孔雀乐队以迷笛优等生的身份惊艳首秀。
全女子乐队‘寻梦’主唱曾凡的爆发力,令人惊叹。
除此之外,还有十几只新人乐队涌现,金陵本土的开心、豪光、无聊乐队也在这场音乐节大放异彩。
在全国军团面前,作为摇滚重镇,金陵没有落于下风。
……
在这些新人涌现的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推手。
摇滚巨星——周利军。
他先是投资摩登天空,后来又入股迷笛音乐,再举办真正意义上的摇滚音乐节。
这一切,都在为新生代们铺平职业化道路。
笔者之前问周利军,你的新专辑什么时候出?
他回道,最近太忙,小儿子刚出生,音乐节、学校、独立厂牌又占用了太多时间。
不过,在访谈的最后,周利军还是给出了一个明确的时间。
明年下半年,最迟到2004年,一定发行新专辑。
至于专辑的具体风格,周利军对此严格保密,只说了一句,跟前面几张都不一样。
……】
老师要出新专辑了?
看到杂志里的消息,曾凡心中一惊,也没有听说啊。
也对。
她只是老师众多学生中的一员,出不出专辑没必要跟她说。
他们并不是那种传统的师徒关系,而是现代的学生和老师关系,李杰专门给他们上过课。
小班制教学。
除了小班,李杰还在迷笛音乐学校教过大课,不论是优等生,还是普通学生,只要有兴趣都能去。
每次他出现,阶梯教室都是里三层、外三层。
无他。
在所有学摇滚乐的人眼中,‘周利军’这个名字就是神。
神话!
传奇!
他们口中的传奇、神话,此时正在给小宝换尿布。
就在刚刚,差点被小家伙滋一脸。
幸好李杰的感知敏锐,紧急躲开了弹道射击。
“老公,我来吧。”
看到地上的那摊水渍,毛毛误会了。
“你去洗把脸。”
“呃,我没事。”
李杰转头一看,眼见他脸上什么都没有,毛毛愣了一下。
“还真没事。”
“你以为呢。”
李杰呵呵一笑:“我哪次不是精准避开?”
听到这话,毛毛脸色一红。
明显是想歪了。
“孩子在呢。”
“什么孩子在?”
李杰笑着打趣道:“哦,我明白了。”
说话间,他已经熟练的换好尿布,接着把孩子交到了毛毛手里。
“我出门了,中午不回来吃。”
“好。”
毛毛垫脚亲了一口。
“路上小心点。”
“嗯嗯。”
回亲了一口,李杰便开车前往工作室,他专门给自己造了一间录音棚,设备一溜烟的全是顶级大牌。
就这三百多平方的地,花了他五千万。
2002年的五千万是个什么概念?
眼下燕京二环的房子均价大约是6500一平,一套一百平的房子按照65万计算,五千万能买76套房。
再过十年,这批房子能值几个亿。
不过。
李杰对钱不在意,涨幅再多又能怎么样,千金难买爷乐意。
如果不是不需要那么大的面积,砸上一个小目标,李杰也乐意。
学音乐贵,录制专辑更贵,建一家顶级录音棚那是血马贵。
什么设备先不提,单单专门的声学改造,李杰就花了五百多万,这玩意是基础,全部使用最顶级的材料。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