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二百九十四章 用代码和钢铁搭建的童话 (第2/2页)
这时,坐在后排的一位专家举手问道:“李工,我想问问老百姓最关心的价格问题。以后坐这种飞行器,大概要多少钱一次?贵不贵?”
这个问题问得很实在,台下顿时安静下来,不少人都竖起了耳朵。
而李俊毅则是笑了笑,然后拿起桌上的水杯喝了一口,这才讲道:“关于低空载人飞行器的出行成本与便捷性,其实可以用‘效率换成本’的逻辑来理解。
它就像城市交通里的“空中出租车”,既有传统出租车的灵活优势,又在速度维度实现了质的突破。
从便捷性来看,它完全颠覆了地面交通的时空限制:当出租车还在拥堵的高架桥上龟速前行时,低空飞行器能直接以100-150公里/小时的速度直线穿越楼宇间,比如从灵湖新区到市中心商务区,地面交通可能需要40分钟,而飞行器仅需8-10分钟。
这种“门到门”的垂直通勤模式,甚至能直接降落在写字楼顶层的停机坪,省去了地面换乘的时间损耗。
价格方面,目前单次出行费用确实高于传统出租车。
以灵湖测试区的模拟数据为例,10公里航程的费用约为120-180元,相当于同距离出租车费用的3-5倍。
但如果换算成时间成本,就会发现性价比的差异:假设一位商务人士每小时的时间价值为300元,乘坐飞行器节省的30分钟相当于“赚回”了150元,反而比出租车更划算。
而且随着技术迭代,电池成本下降和规模化运营后,这个价格也将会相对降低。
就像智能手机刚出现时价格高昂,但当人们习惯了即时通讯的效率后,便不再纠结于初期成本,低空交通或许也会成为未来城市的‘效率刚需’。
甚至,未来还可以推出‘通勤套餐’,比如每月上下班通勤,包1次飞行,只需要500元,这样一来,单次价格将会便宜很多。”
“当然了,”李俊毅转换语气说道:“这只是测试阶段的试运营费用,正式运营后其成本和费用肯定要比这个高,但也不会高太多。”
“而且,”李俊毅扫视会场内众人,加重语气继续说道:“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传统交通的‘最后一公里’痛点。
比如暴雨天路面积水、早晚高峰的绝对拥堵,飞行器能像‘空中摆渡车’一样准时抵达。
台下顿时响起一阵细密的议论声,像春蚕啃桑般沙沙作响。仔细听去,话语间多是“不错”“可行性非常高”之类的赞许和肯定。
坐在前排专家们不约而同地的露出了笑容,眼角的皱纹里都漾着欣慰。
而居中而坐的主要领导右手轻抚下巴,一边微微颔首,一边用钢笔在议程上划下重点记号。
整个会场仿佛被注入了暖流,原先紧绷的空气渐渐融化,此起彼伏的点头动作像风吹麦浪般在席间传递。
偶尔爆发的轻声笑语,更给这场严肃的研讨添了几分知音相逢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