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人家本来就是正确的,你怎么顶? (第1/2页)
与蒋海山那番谈话,像是一把钥匙,悄无声息地打开了陈捷在安宜镇工作局面的第一道大门。
从那天起,陈捷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工作,顺畅了许多。
最直观的体现,便是从蒋海山那条线上报上来的文件。
过去,蒋海山虽然也算务实,但为了追求项目尽快落地,他提交的报告里,或多或少总会带着些灵活处理的痕迹,有些关键数据语焉不详,有些风险评估避重就轻,总想在规则边缘反复试探,给未来的“先上车,后补票”留下操作空间。
陈捷每次审阅,都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拿着放大镜,逐字逐句地去寻找其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隐患,然后再用详尽的批示,一条条地打回去,要求补充、修正。
这个过程,耗时耗力,更是一种无形的、暗中的角力。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
这天上午,陈捷办公桌上,再次摆上了那份他已经打回去两次的《关于安宜镇纺织印染工业园项目(二期)规划方案》。
陈捷心中了然,这是蒋海山对他们那次谈话的正式回应。
他端起茶杯,轻轻呷了一口茶,缓缓翻开了报告。
只看了几页,陈捷的眉头便舒展开来,眼神中也透出一丝赞许。
报告还是那份报告,但里面的内容,却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之前那个位于上风上水、紧邻饮用水源地的选址,被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位于镇区下游、虽然基础设施稍差,但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新地块。
报告中,还附上了一份由市环保局专家出具的、长达数十页的、详尽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对可能产生的废水、废气、固废,都提出了明确的、高于国家标准的处理方案和预算。
那五百亩被悄悄“变性”的基本农田,也从规划图中消失了。
新的方案,通过对现有存量工业用地的优化整合,硬生生地挤出了足够的建设空间,虽然成本增加了不少,但却彻底规避了触碰红线的巨大政治风险。
更让陈捷感到欣慰的是,报告的后半部分,用整整一个章节,详细规划了与工业园配套的工人生活区。
从蓝领公寓的户型设计,到子弟学校的班额师资,从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医疗设备,到公共交通的线路规划……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得周到而又人性化。
这不再是一份只盯着GDP和投资额的冰冷经济报告,而是一份真正统筹了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与社会民生的、高质量的、可持续的城镇发展方案。
这个蒋海山,能力确实很强,更重要的是听得进去意见,自我调整,转变思想和态度,难怪上一世能做到副部级。
陈捷拿起红笔,在报告扉页上,写下了自己的批示。
这一次,他的批示不再是长篇大论的问题清单,而只有短短两行字:
“方案考虑周全,立意高远,体现了安宜镇对高质量发展的深刻理解与坚定决心。同意。请海山同志放手去干,需要任何协调支持,镇政府将全力以赴。”
写完,他签上自己的名字,将文件递给了等候在一旁的党政办主任李文军:
“李主任,这份文件,立刻送给蒋镇长。”
“是,陈镇长!”李文军接过文件,心中也是感慨万千。
他作为办公室大管家,最能感受到这段时间镇政府内部氛围的微妙变化。
两位镇长从最初的客气疏离,到如今的默契协作,整个政府的运转,仿佛被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全新的动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