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经济结构 (第2/2页)
陈捷见状,没有继续深入,而是换了个话题,继续扮演着好学宝宝的角色。
“高科,我还看到有专家说,现在产能过剩,特别是钢铁、水泥这些行业,那我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是不是就是把这些厂子关掉,然后去发展高科技产业?”
“嗯,大致是这个思路。”高健点了点头,“淘汰落后产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是国家产业升级的必由之路。”
“那……那些被关掉的厂子里的工人,他们怎么办呢?一下子几万、几十万人下岗,会不会引发社会问题?”陈捷又抛出了一个小白问题。
高健再次愣住。
他之前思考产业升级,更多是从宏观产业布局角度。
这是技术路线的选择,是资金投向。
他很少去想,那冰冷数据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需要养家糊口的工人。
“这……”高健一时语塞。
“高科,您别误会,我不是说不能关。”陈捷连忙解释道,“我只是在想,能不能在关之前,就提前做好配套的社会缓冲垫?”
“比如,由政府出资,对这些下岗工人进行大规模职业技能再培训,引导他们转向新岗位,或者,提供一些创业补贴,鼓励他们自谋生路。”
“我们不能把产业升级的阵痛,完全让某一个群体去承担,国家应该为他们提供一个平稳过渡的托底保障,这样,改革阻力是不是也会小很多?”
高健已经完全陷入了沉思。
陈捷的每一个问题,都看似简单,却都精准地切中了他思维模型里的软肋。
他发现,自己过去学的那些经济学理论,那些精密数学模型,在面对华国这个复杂而庞大的社会现实时,显得如此单薄。
而陈捷,却总能从“人”的角度,从社会公平和稳定角度,为冰冷的经济问题,注入一种温暖的人文关怀和深刻政治考量。
接下来的几天,两人的讨论,基本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进行。
高健负责抛出专业经济学观点,陈捷则负责从社会、民生、政治角度,提出各种小白问题,进行补充和质疑。
高健一开始还试图用专业经济学理论来为陈捷解惑,但慢慢地,他发现,自己反倒成了被启发的那一个。
陈捷那些问题,就像一盏盏探照灯,照亮了他知识体系中的一个个盲区,迫使他跳出纯粹的经济学范式,去进行更宏观、更系统、更具现实关怀的思考。
一周后,当高健将一份自己通宵整理出来的报告框架,放到林南东面前时,他自己都觉得难以置信。
这份框架,已经完全超越了他过去所有的作品。
它不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建议,而是一份统筹了经济发展、社会公平、民生保障、政治稳定的系统性改革方案。
方案核心,不再是简单的刺激经济,而是提出了一个全新理念——构建“橄榄型”的社会经济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