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新的课题 (第2/2页)
从会议室出来,林南东脚步都有些虚浮。
这绝对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经济局那边,个个都是名校毕业的经济学博士,眼高于顶,向来看不起他们这些搞文字出身的“杂家”。
到时候,双方在观点上如果发生冲突,免不了一场恶战。
回到文稿二处,林南东立刻召集了全处人员开会,传达了周主任的指示。
当听到任务内容时,办公室里响起了一片细微抽气声。
“同志们,这次的任务非同小可,关系到我们整个综合局脸面。”林南东环视了一圈自己的兵,“我决定,成立一个处内攻关小组,专门负责这个课题。”
他开始点名。
“老张,你对经济史熟,负责梳理我们国家历次经济结构调整的经验教训。”
“小王,你笔头活,负责后期文字润色。”
林南东目光,在办公室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了角落里的陈捷身上。
他沉吟了一下。
按理说,陈捷是法学出身,对经济问题是外行,这种核心攻关小组,不应该让他参与。
但不知为何,林南东脑海中,总是不由自主地浮现出上次医改报告时,陈捷那副运筹帷幄、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
这个年轻人身上,似乎总有一种能创造奇迹的魔力。
“陈捷,”林南东最终还是开口了,“你也加入小组。”
办公室里其他人都有些意外。
林南东似乎看出了大家的疑惑,解释了一句:
“陈捷虽然不是经济学科班出身,但他看问题角度新,有大局观,可以帮我们跳出固有思维。”
他又看向陈捷,补充道:
“你的任务,主要是协助我,做一些资料整理和会议纪要工作,同时,也多听多看多学。”
这个安排,既给了陈捷参与的机会,又没有把他放到核心位置,算是用心良苦。
“是,林处。”陈捷站起身,平静地回答。
上一世的他,除了是法学博士,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燕大光华管理学院的经济学博士,他对华国经济未来几十年的走向,对那些即将深刻改变国家命运的经济理论,了如指掌。
但这个秘密,他不能说。
他现在的人设,是一个法学出身,对经济问题充满好奇和求知欲的“门外汉”。
陈捷要做的,不是直接抛出惊世骇俗的观点,而是要像一位棋手,通过看似无意的落子,不动声色地,引导整个棋局走向。
攻关小组很快成立。
林南东知道自己处里缺乏真正的经济学专家,于是,他从隔壁的国际局,借调来了一位年轻研究员,高健。
高健,三十岁出头,人大经济学硕士毕业,在研究室工作了五六年,一直不温不火。
他为人踏实,理论功底扎实,但思想有些刻板,缺乏亮点,写的报告总是四平八稳,不出彩,也不出错,属于那种领导用着放心,但绝不会重用的老黄牛型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