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陈捷的政治觉悟 (第2/2页)
坐在评委席上的另外几位教授,眼中都露出了欣赏之色。
其中一位中年教授,接着问道:
“陈捷同学,我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但我想追问一句,你所说的这种植根于‘政治认同’的法治模式,在具体制度设计上,应该如何体现?它与西方的三权分立、司法独立等模式,又有什么本质区别?”
这个问题,等于是给了陈捷一个绝佳助攻机会。
陈捷立刻接口道:
“谢谢老师提问,我认为最大区别,就在于我们的制度设计,不追求形式上的权力制衡,而追求实质上的目标协同。”
“西方三权分立,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人性恶假设的、不信任的制衡,其结果往往是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导致政府效率低下。”
“而我们的模式,是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实现立法、行政、司法等各个环节的高效协同,共同服务于‘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个总目标。”
“比如,我论文中提到的医疗改革例子,如果放在西方制度框架下,医保部门、医疗机构、药品监管部门之间,必然会因为部门利益而相互掣肘,改革将寸步难行。”
“但在我们的制度优势下,就可以通过一个更高层级的医改领导小组,进行统筹协调,强力推进,最终实现多方共赢。”
“所以,我们的法治,是一种聚力型法治,而西方法治,在很多时候,表现为一种耗散型法治。”
“孰优孰劣,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和推动长远战略发展时,高下立判。”
这番话说得掷地有声,充满了强大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
在场的教授们,无不为之动容。
他们仿佛看到了一颗正在冉冉升起的,属于华国法学界自己的理论新星。
钱卫东脸色变得铁青。
他发现,整个答辩节奏,已经完全被陈捷所掌控。
“陈捷同学,你说的这些,都很好听,很宏大。”钱卫东冷笑一声,语气充满讥讽,“但你不觉得,你这种将一切都与政治挂钩的思维,是一种学术上的投机和机会主义吗?你是不是觉得,只要喊几句政治口号,就可以掩盖你学术功底上的不足?”
这是一个极其恶劣的指控,几乎是在进行人身攻击了。
其他教授们表情都不太好看,钱裕民更是眉头都蹙了起来。
陈捷依旧是那副古井无波的平静:
“钱老师,谢谢您的批评。”
“或许在您看来,我的一些提法,是政治投机,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华国法学生,最基本、也是最真诚的责任与担当。”
“我们这一代人,生于改革,长于开放,亲眼见证了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我们所享受的安宁学习环境,所拥有的选择未来的权利,都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党和国家,是亿万人民,用血汗和奋斗换来的。”
“所以,当我拿起笔思考法律问题时,如果心中没有这个国家,没有这片土地,没有这里的人民,那读再多书,掌握再精巧的理论,又有什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