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 (第2/2页)
老者没有再问任何问题,只是拿起桌上的那份推荐表,看了一眼,然后抬起头,用一种近乎闲聊的语气问道:
“陈捷同志,我看你的材料,是农家子弟,一路从高考状元,读到燕大法学院,很不容易啊。”
“是,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陈捷答道。
“那你为什么,放着那么多能赚钱、能出名的路不走,非要选择我们这条最辛苦、最寂寞的路呢?跟我说句实话。”老者目光灼灼地盯着他。
这是最后,也是最关键的一问。
它考验的,是初心。
陈捷站起身,目光清澈而真诚。
他没有说任何豪言壮语,只是用一种平静语气,讲述一个故事:
“报告老领导,我上中学的时候,我们村里要修一条通往镇上的水泥路,但是因为资金问题,迟迟动不了工。”
“后来,从我们村走出去的一位在县里当干部的叔叔,他利用休假回家的机会,跑前跑后,一边向县里争取项目资金,一边发动村里的乡亲们投工投劳。”
“路修好的那天,全村人敲锣打鼓,像过年一样,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位叔叔站在新修好的路边,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笑得特别开心,那是一种我从未见过的,发自内心的满足和自豪。”
“从那一刻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种子,我觉得,人这一辈子,能为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为这些朴实的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做一点事,留下一点东西,那种幸福感和价值感,是任何东西都换不来的。”
“我努力读书,考上燕大,学习法律,就是希望有一天,我能像那位叔叔一样,有能力,去为更多的人,修更宽、更长的路。”
“这条路,或许是真正的水泥路,或许是通往富裕的产业路,或许是保障公平正义的法治之路。”
“所以,选择这条路,对我来说,不是辛不辛苦,寂不寂寞的问题,而是我从少年时代起,就认定了的,回家的路。”
当陈捷说完最后一个字时,居中的那位老者缓缓地站起身,没有说任何评价的话,只是走到陈捷面前,伸出手,用力地握了握他的手:
“欢迎你,加入我们的队伍。”
面试结束。
陈捷走出中组部大楼,冬日的阳光洒在他身上,温暖而明亮。
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扇大门,已经向他敞开。
上一世所有的遗憾和不甘,在这一刻,都烟消云散。
……
时间很快来到了09年的春节。
一列绿皮火车,满载着归乡的游子,在关中平原上呼啸而过。
车厢里拥挤而嘈杂,混合着泡面、汗水和各种方言的味道。
陈捷和苏晴依偎在靠窗硬座上,与喧闹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苏晴穿着一件米白色羽绒服,小脸被车窗外的寒气冻得微微发红,她好奇地看着窗外飞速倒退的田野和村庄,清澈的眼眸里充满了新奇。
这是她第一次,踏上前往陈捷家乡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