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章 走油送年 (第2/2页)
琪琪格和萨娜手脚麻利地揉着准备现炸的麻花面和套环面。吴白莲则把蒸好的大馒头切成厚片,准备炸馒头片。
田玉兰被大家严令禁止靠近油锅,怕油烟热气冲撞了,只能坐在堂屋门口,闻着香味儿指挥:“宝兰姐,那豆包化软点再下锅,不然崩油!”
“莲姐,馒头片切厚点,炸出来才外酥里软!”
李山峰经过初一“钢镚见红”的教训和初二绿豆汤的“洗礼”,终于彻底活泛过来了。
闻着油香,他像只撒欢的小狗,在灶房门口探头探脑,眼巴巴地盯着锅里翻滚的金黄色泡泡。
这小子纯纯的是记吃不记打,啥时候都忘不了他这张嘴。
“妈!妈!啥时候能炸好啊?我先尝一个呗?”李山峰搓着手,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去去去!滚犊子!油点子崩着你!”王淑芬挥着长筷子赶人,“等炸好放凉了才能吃!现在烫嘴!”
李山峰不死心,又凑到揉面的琪琪格身边:“琪琪格嫂子,你这麻花拧得真好看!像大辫子!给我个小面团玩玩呗?”
琪琪格笑着塞给他一小块面:“给,拿一边玩去,别捣乱。”
李山峰如获至宝,拿着面团跑到一边,学着样子拧麻花,结果拧成了个歪歪扭扭的“四不像”,还沾了一脸面粉,惹得众人直笑。
第一锅下的是粘豆包。冻豆包一下热油锅,“刺啦——”一声巨响!
金黄的油花欢快地翻腾起来,白色的豆包瞬间被热油包裹,表皮迅速鼓起,变得金黄酥脆,里面的豆沙馅隔着面皮都能闻到香甜味儿。
“火小点!火小点!别炸糊了!”王淑芬紧张地指挥着张宝兰。
李山峰终于等到了第一根稍微放凉点的麻花,迫不及待地咬了一大口。
“咔嚓!”一声脆响,酥得掉渣,里面又软又香,烫得他直哈气也舍不得吐出来,嘴里含糊不清地嚷着:“嗯!香!真香!”
马帅也加入了“等食”大军,爷俩蹲在灶房门口,眼巴巴看着一笸箩一笸箩金灿灿的炸货端出来,吃得满嘴流油,直竖大拇指。
连一向斯文的李山霞和马春妮,也小口小口地啃着香甜的炸豆包,小脸上都是满足。
热热闹闹的“走油”一直持续到下午。
炸好的各种年货堆满了几个大笸箩,金灿灿一片,屋子里弥漫着浓郁诱人的油香,这就是新年富足的味道。
日头渐渐西斜,光影拉长。按照老规矩,到了“送年”的时候了。
“送年”,也叫“送神”。
就是把腊月二十三(小年)那天请回家过年的灶王爷、财神爷、祖宗神灵等,在这一天恭恭敬敬地送走,让他们回到天庭或者本位,继续保佑一家人新的一年平安顺遂。
李宝财老爷子神情庄重起来。
他换上了一身干净的棉袄棉裤,王淑芬和老太太则把堂屋族谱前、灶王爷神位前的供品重新整理摆放好,换上新鲜的饺子、炸货、水果,点上新的蜡烛和香。
老爷子亲自在院子里清扫出一小块干净的地方。
王淑芬端来一个火盆,里面放上准备好的“纸马”、“元宝”、“路引”,还有一大叠报货纸。
“都过来,送年了。”老爷子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仪式感。
全家人都安静下来,聚拢到院子里,连还在啃麻花的李山峰和马帅也赶紧把吃的揣兜里,抹抹嘴站好。
李宝财老爷子点燃三炷香,对着堂屋方向和灶房方向,恭恭敬敬地作了三个揖。
口中念念有词:“列祖列宗在上,灶君老爷在上,年节已过,恭送诸位神灵归位。保佑我李家,新的一年,人丁兴旺,家宅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念完,把香插在雪地里。
接着,老爷子点燃了火盆里的纸马、元宝、路引和烧纸。
橘红色的火焰跳跃起来,纸灰随着热气打着旋儿升腾。
老爷子又拿起一挂一千响的大地红,挂在院门口的树枝上。
“送——年——喽——!”老爷子一声高喝,点燃了鞭炮的引信!
“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震耳欲聋、连绵不绝的鞭炮声瞬间炸响!
比初一早晨的“开门红”更加响亮、更加绵长!
红色的纸屑在夕阳的余晖下漫天飞舞,硝烟弥漫开来,带着一种郑重其事的告别意味。
这鞭炮,既是欢送神灵归位,也是宣告热闹的年节即将结束,新的一年真正的劳作要开始了。
鞭炮声渐渐停歇,最后一缕纸灰也飘散在暮色中。
院子里弥漫着浓郁的硝烟味儿,混合着尚未散尽的炸货油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属于年尾的复杂气息。
而我们的主角李山河,现在还在骑摩托车赶来的路上。
带着狗皮帽子脖套捂得严严实实的李山河,连续打了好几个喷嚏。
“卧槽,不能大过年的我还感冒了吧,赶紧回家喝点暖和暖和。”
(一个地方一个习俗,老猪家这边是这样的,要是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读者大大们担待一下,马上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