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四合院的忠义堂 (第1/2页)
“那要有布票,你留着点,我听街道办说,明年布票很少,大人半年才一丈七尺,咱家孩子多。”
“哎!”
田秀兰说着话的工夫,麻利的将饭菜端上桌。
晚饭是陈卫东的母亲,田秀兰变着花样,将家中普通的食材,变得不普通。
买的肉将肥肉部分割下来,炼猪油,油炸混合大葱做成油渣饼。
这会儿是夏天,细菜便宜,小水萝卜论把卖,早晨去一毛多钱一把,到了晚上,萝卜缨子打蔫了,就几分钱一把。
田秀兰将缨子一掐,剁碎做成菜窝窝头,再将小萝卜用刀背一拍,加上盐杀一下水分,再淋上调好的芝麻酱,那味道直可入“家山清供”也。
就这么简单几样小菜,直接让陈家孩子们口水直流,所有人都眼巴巴看向陈老根。
陈老根拿出他藏了大半年的二雷子,倒了三杯酒。
“卫南,卫东,你们都记得,咱家穷,没什么长处,日子过得不如旁人家,越是这个时候,咱的心越要齐,要和气,有劲儿往一处使。
过去,咱一大家子勒紧裤腰带,让卫东考学,卫东也出息,考上大学,马上就要工作了。
卫东,你大哥家里四个孩子,将来上学,光学杂费,一学期就是十块钱。
你有能力,就得多拉扯一把你大哥,这些年,家里布票都是给你一个人用,为的就是你在外穿得体面点。
以后,这个家里,你也得出把力。还有你的几个侄子,能照顾就照顾一把。
现在,你敬你大哥大嫂一杯,这些年,他们不容易。”
这话,陈卫东认。
他大嫂对他没的说,从嫁到家里,就给他收拾屋子,洗衣裳,农村有点好东西,自个儿舍不得吃,都倒腾给陈卫东。
因为陈卫东学习,需要补身体。
上大学,陈卫东没有白衬衫,大嫂就就将她自个儿结婚的衣裳去卖估衣,换了一块白布,为陈卫东熬夜缝制一件白衬衫。
压箱底的那点东西,也是卖的卖,换的换,换成了陈卫东各种专业书本。
这个年代,书籍分两种,一种畅销书籍,比如鲁滨逊漂流记,一般五六毛钱,相对便宜,但是陈卫东需要的是另一种,学术书籍,都是几块钱到几十块钱之间。
一本书,是普通人一个月生活费,一点不夸张。
所以,上学虽然免费,但是花销还是不少的。
这份情陈卫东一直记在心中,他端起酒杯:“大哥大嫂,这杯我敬你们。”
陈卫东大嫂刘素芬有点不好意思:“爹,我是大嫂,做这些都是应当份的。”
陈老根:“老大屋里的,喝吧,没有谁对谁是应当分的,老四九城讲究两好凑一好。这酒你应得的。”
陈卫南和大嫂将酒杯下移,陈卫东却将他们的酒杯托高:“大哥大嫂,我敬你们。”
一杯二雷子一饮而尽,陈卫东脸色浮现红晕。
陈卫东没有停,倒了一杯酒:“爸妈,这杯酒,我敬你们,以后这个家,我会帮着一起担起来。”
“哎...”
田秀兰眼眶微红,看着陈卫东,“妈的老疙瘩长大成人了!”
一杯酒落了肚儿,陈老根将油渣饼塞陈卫东手里:“快垫垫肚子,你们都吃。”
看着陈老根拿起筷子,陈家几个小萝卜头,这才纷纷拿起筷子开始吃起来。
陈卫东将油炸饼递给身边大侄子,他拿起一个菜窝窝头吃了起来,粗糙的口感划拉嗓子,但是陈卫东却觉得这窝窝头格外香甜,带着母亲的味道。
要说老陈家,自从陈卫东太爷爷那辈儿就传下来,家可以穷,人可以没办事,但是一家人必须要和,要把劲儿往一处使。
正所谓:家和日子旺,国和万事昌。家有千口,主事一人。
陈老根一直谨记家风,老陈家,可以穷死,可以饿死,但是绝不能内讧。
陈卫东家中其乐融融,吃着晚饭。
院里三位大爷,可就不那么轻松了。
阎埠贵和刘海中围坐在易中海家四方桌上,“忠义无双”。
阎埠贵:“老易,咱院里这调子,卫东起的不太对啊,什么割资本主义尾巴,可向街道办汇报,那将来谁家吃个肉,我是不是也能去举报了?”
刘海中:“就是,自古以来,棍棒底下出孝子,老子揍儿子天经地义,要我说,陈卫东就是被陈老根给惯坏了,长辈的事,他也敢掺和。
老易,我和老阎商量一下,一定得将这件事给处理妥当,这个院里边,得有院里边的规矩,要是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那不乱套了吗?”
阎埠贵:“读书,就是要注意这个,文章当中的威严,古人说,宁可食无肉,不可院无竹,这竹什么意思?
就是主的意思,你说现在咱院为什么这么乱?许大茂盯着各家,就等着举报呢,就是没人做主啊,孩子想做大人的主,成何体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