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匪刘志钢3【长篇】--雷神大洪(120 (第1/2页)
汉武市的汉正街,熙熙攘攘的人群攒动,进货的、售卖的,批发的商铺更是忙得不可开交,人们拿着大把的钞票,经你的手到我的手,又经我的手到你的手,换成了大批的货物,销往全国各地。
人群中,有六只眼睛在盯着低头匆匆赶路,急着拿钱进货的人们,也观察着哪些把货换成钱,怎么保管、怎么储存的商贩。
刘志钢和欧阳万学自从被西云县警方追捕后,就准备逃亡北湖省的省会汉武市,一是省会,人多的地方,有钱人就多,机会也多,大隐隐于市,刘志钢知道,越是热闹的地方,人多的地方,越好隐藏,二是汉武市的汉阳区有闻名全国的”汉阳造“猎枪,刘志钢深深地知道,要想干大事,凭着几根洋火枪是不行的,得需要真正的武器--热兵器。
曾几何时,汉阳造代表着中国兵器的发展史,“汉阳造”的起点可追溯至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北湖汉阳龟山脚下创建“湖北枪炮厂”(后更名为“汉阳兵工厂”),引入德国1888式毛瑟步枪技术,开启了中国近代机械化制枪的历史。1895年,该厂成功量产“汉阳造步枪”(又称“八八式步枪”),因枪管短、精度高、可靠性强,成为清末至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主力装备之一。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导致军用枪械需求激增,汉阳兵工厂一度以生产步枪、机枪为主,但民间狩猎与护院需求仍催生了猎枪的“灰色生产”。这一时期的“汉阳造猎枪”多为手工改装或小批量试产。新中国成立后,汉阳兵工厂(时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四七厂”)纳入国家兵工体系,主要承担军用武器生产任务。但为满足农村狩猎需求及体育竞技(如射击运动),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汉阳兵工厂曾短暂恢复民用枪械生产,其中便包括“汉阳牌猎枪”。推出单管滑膛猎枪(用于狩猎小型兽类)、双管猎枪(兼顾精度与火力),部分型号适配国产12号霰弹(如“汉阳-12”),与国际主流猎枪标准接轨;在北湖省汉阳及周边地区,“汉阳造猎枪”仍是老一辈猎人的共同记忆,部分猎人家庭仍保留着祖辈使用过的猎枪零件和技术。
刘志钢之所以来汉武市,就两个目的,一是弄钱,二是弄枪,他俩从西云来汉武的路上结实了另一位团伙的骨干”耙子杨",这是一位长期流窜在北湖省汉武到樊襄,汉武到堰十的铁路线以及沿线城市的超级扒手,特长是:眼疾手快,跟人盯梢,下手快准狠。
他们的认识过程是不打不相识,耙子杨盯住了刘志钢寸步不离、挂在胸前的书包,当得手后发现是几把自制枪,知道这两位也是“捞偏门”的,就有意结交,当归还物品时,刘志钢和欧阳万学才发现贴身“宝贝”早已插翅而飞,于是对耙子杨的身手赞不绝口,三个人一路上坐火车去汉武,聊得是相当投机、相见恨晚,因为耙子杨单打独斗这么多年也吃了不少单兵作战的亏,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跟他俩聊完,觉得刘志钢表面秀气但实际满含杀气,欧阳表面敦厚实际圆滑、情商极高,就更愿意跟他们一伙,共谋大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